近日,成都的王女士遭遇陷阱。一个“高仿”王女士朋友的微博号找到她,称当地网络有问题,登不上QQ和微信,只能使用微博国际版,并且请她帮忙确认机票信息。此后王女士与“朋友”提供的“航空公司经理”取得联系,在对方的诱导下,帮“朋友”支付了机票的尾款1.5万元(6月15日红星新闻)。
不仅是王女士,最近许多网友都反映有类似遭遇。骗子们之所以选择微博号进行“高仿”,主要在于微博是一个公开的社交平台,犯罪分子可以搜集社交信息精准诈骗。“高仿号”不仅名称与原账号高度相似,头像、动态、简介也几乎完全一致。被仿冒用户的关注列表及最近互动的用户,就成了骗子实行诈骗的目标。为了让受骗者相信,“高仿号”在聊天中还会刻意模仿原账号的文字风格和常用表情,很容易使对方上当受骗。
微博“高仿号”诈骗严重损害公民的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扰乱社会公共安全秩序,必须严厉依法打击。
首先,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高仿号”诈骗典型案例,总结出骗子的常用套路,加大反诈宣传力度,帮助公众擦亮眼睛。骗子们往往会通过人在国外、网络受限、网银不通等说辞,给受害人设定一个让人不会去核实对方真实身份的环境,有关部门要通过反诈宣传引导公众理智地对待非接触式的环境,遇钱则问、遇钱则核,及时通过其他通讯方式确认对方身份,避免落入陷阱。
其次,防范“高仿号”诈骗,微博平台应主动承担责任。在大数据时代,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于高仿诈骗进行实时监控预警。比如,“高仿号”在要求添加好友或发微信时,平台可以提醒用户,从而帮助用户加强戒备,更好地保护财产安全。
再次,公众也要提高警惕。“李鬼”终究不是“李逵”,“高仿号”即使再相似,也会露出马脚。一方面,“高仿号”的账号名称往往会多出一个小数点或下划线,同时,假账号发表的微博往往仅有一两条信息,真实好友的账号应该有很多信息。只要注意分辨,不难发现对方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