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趟开行70年的小慢车,见证他当上“爸爸”-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民生

这趟开行70年的小慢车,见证他当上“爸爸”

2020-06-16 11:00:33  来源: 中国铁路

  6月2日,一场小雨让沟口站笼罩在一片氤氲中。雨还没停,55岁的车站值班员姜发林就走上站台。姜发林工作的地方是百年博林铁路上的一个乘降所,这个只用沙土堆成的土“站台”被雨淋出了水坑,姜发林赶紧拎来一些土过来填平。

  再有20分钟,6237/6240次旅客列车就要进站。届时,在沟口村上学的孩子们便会涌进车站上车。一想到孩子们叽叽喳喳的笑声,姜发林的脸上就绽开了笑容。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小站已经空了半年,和孩子们有半年没见,他的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沟口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博克图镇沟口村,村里有百余户居民,以务农为主,这里有一条百年历史的博林铁路,连接博克图、海拉尔、牙克石等市,每天有2对旅客列车停留,其中,从塔尔气开往海拉尔的6237/6240次旅客列车已经开行了70年。

  沟口村没有学校,村里的孩子都要乘坐这趟最低票价只有1元钱的列车去博克图等地上学。这趟“慢火车”也就成了孩子上学的“校车”。

  村里人大多在外务农、务工,孩子上学都是自己背着书包,三五成群地来到车站候车。因此,姜发林就成了孩子们的“临时爸爸”。

  姜发林在这个小站工作了36年,和村里人很是熟悉,村民也放心把孩子交给老姜。乘降所没有标准站台,小孩子上车费劲,姜发林就一个个把孩子托上列车,孩子返回时,他再一个个抱下来,列车停站时间只有3分钟,姜发林每次都忙活得一头汗。

  36年来,姜发林无数次将孩子们托举上火车,很多孩子后来都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岁月爬上了姜发林的眉梢,他的皱纹多了、背也弯了。如今,姜发林还是站在车门边,递书包、递包裹,不停地唠叨着,言语里满是关切。

  在姜发林的心里,这些孩子都是他自己的孩子。“坐车的有小学生,也有初中生,城里的孩子上学放学都有父母接送看管,咱这山里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自己坐火车出门,让人心疼啊,我能做的就是保证这些孩子的出行安全。”姜发林说。

  为了照顾好孩子,姜发林成了村里的百事通,村里上学娃娃的姓名、班级他都牢记在心。接车时发现谁家的孩子没回来,他都会细心地问上几句,为了看好孩子,姜发林给这些小孩子定了规矩:“火车停稳前,不许靠近,小学生必须跟在我后面。”

  在孩子心里,这个永远穿着制服,总是笑眯眯的男人是他们的“姜爸爸”。沟口村发展较为落后,姜发林经常自掏腰包给孩子买衣服、买文具。今年已上初中的学生薛美琪对姜爸爸满是感恩:“我和妹妹的好多衣服、鞋子都是‘姜爸爸’给买的,不过,他对我们也很严厉,有一次我和同学在站台上打闹,他气得训了我一顿。”

  36年来,这些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可他们都记得“姜爸爸”,每年春节,一些从外地回乡探亲的年轻人,都会特意来看望姜发林。姜发林知道,这是自己当年抱过的孩子,看着他们一个个长大成人,他心里感动又自豪。

  今年32岁的博克图站连结员陈晓东是姜发林的同事,22年前,10岁的陈晓东就是姜发林抱上火车去上学的。

  “每次见到姜大爷,心里都会有亲近感,我现在还记得姜大爷抱我时特别有力,特别温暖。”陈晓东笑着说。

  姜发林年纪大了,距离退休越来越近,可这趟特殊校车却并不停歇,仍然承载着山里娃走出大山的希望。

  “姜大爷那一代铁路人留下的是善良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值得我们传承。我们这代铁路人会继续守护这条上学路。”雨后的小站散发着泥土的清香,陈晓东望着行驶在山间的铁路校车,眼神坚定。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黑龙江记者站(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胡艳波 张学鹏 李福多

  图片:李福多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