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一假期“账单”看中国消费市场复苏-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财经

从五一假期“账单”看中国消费市场复苏

张敬伟
2020-05-08 09:05:51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是国内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后的第一个旅游小长假,也是12年来五一期间的第一个5天小长假。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乡村游、周边游等近程旅游成为假期游客出游热点。

  疫情后的5天小长假,来得极不容易。全球疫情还在肆虐,中国还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在此情势下的假日经济,不可能像以往的假日消费那样喷薄而出。毕竟,假日各景点还在限制人数,餐饮网点堂食也有限制,电影院还在“封关”……假日经济尚不能“大撒把”全市场开放。故而,本次5天小长假消费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和疫情前的小长假消费数据进行对比。虽然没有出现市场乐观预期的“报复性消费”,但平复性消费的好态势已经形成。

  据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5月4日,全国生活服务业消费复苏率已达91.5%,相比4月30日的75.9%有较大幅度提升。这凸显出消费业态复苏势头整体向好,这一良性趋势还在继续向好,消费动能持续加力。此外,因疫情而停止的“夜经济”也开始恢复,主要城市的“夜生活”开始活、动、火起来。数据显示,五一小长假期间,广州、沈阳、北京、上海的夜市烧烤经济开始全面复苏,曾经的烤串、小龙虾、奶茶和火锅等“夜经济”“主菜单”消费攀升。尤其是武汉,五天小长假夜市吃掉的烤串达22万串,这凸显了武汉“夜经济”基本恢复曾经的消费活力。

  城市“夜经济”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数据,也凸显一个城市的烟火气,更显城市消费信心的提升。走过疫情围城的伤痕,重拾凡庸又繁华的市井民生,这才是生活的常态和民生福祉的折射。“夜经济”是一个城市民生盛景的象征,也是消费活力四射的符号。

  餐饮之外,健身、足疗、美容和娱乐性消费也是民生休闲生态的体现。这些慢和美的生活消费恢复,也意味着消费市场突破了疫情阴霾的笼罩,消费者心理上不再焦虑和恐惧,开始恢复疫情前对休闲生活的追求。追求美好生活带来的消费复苏,预示着消费市场的真正复苏。

  疫情迟滞了线下消费,但也激活了线上消费。5月6日京东物流发布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整体快递单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近70%,是行业增速的近2倍;越是在低线城市,快递单量增长越明显,其中六线城市订单量增长近1倍。武汉在解封后快递单量也迅速增加。

  全球疫情尚未结束,中国消费开始复苏,消费动能渐趋增强,中国市场给世界带来的是乐观预期。然而,疫情过后全球市场或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单边主义带来的全球贸易脱钩风险、全球经济低迷引发的市场紊乱等等。因此,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促消费、提振内需动能将是保经济和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传统的线下消费模式不仅要恢复而且要做大,线上消费要依托新基建新技术而迭代升级。因此,引入5G技术给线上消费注入新活力显得很迫切。没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消费潜力就无法大力释放。

  供给侧要优化,消费端要有钱,这才是提振消费的最佳配置。前者还需通过系统性的改革释放红利,后者更是一个终极性的民生课题。提高就业率,提高收入水平,实现社保全覆盖,投资创富渠道多元化,让消费者有钱消费敢于消费,才是消费能力持久不断的关键。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