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当自强”的百年变迁-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财经

“国货当自强”的百年变迁

刘仰
2020-01-02 14:15:31  来源: 环球时报

  对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有时国人因为“身在此山中”而“不识真面目”,倒是国外比我们更敏感。比如日本媒体不久前就报道中国2019年刮起“国潮风”,大意是说中国“国货”正日益受到中国人更多追捧。报道提到一个数据:2009年中国人在百度搜索的品牌,国外的占62%,本国的占38%。2019年这个数据发生大逆转,国产品牌扩大至70%。

  “国货当自强”的口号,至少在灾难深重的抗日战争前后,中国民族工业就喊了出来。一些爱国人士和民族企业家发出“实业救国”的呐喊,“提倡国货”等口号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冯玉祥、宋则久甚至开办了专卖国货的商场。但那时中国民族工业毕竟刚起步,加之国力孱弱,国货并不具备与“洋货”全面竞争的条件。

  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制造”在诸多领域也已占据全球领先地位。曾几何时,来自日本和不少西方国家的品牌在全世界风靡一时,延续这种惯性,日本马桶、电饭煲之类直到不久前还是中国人出国旅游的抢购对象。尽管这些产品或本身就是在中国制造,或中国自己的同类产品在质量上已经毫不逊色。

  但2019年“国潮”风起,说明一旦中国人建立起对本国品牌的自信,兼为制造业和消费市场双第一的中国将为本国产品提供更为广阔的增长空间。过去在中国市场上所向披靡的国外品牌则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笔者曾亲身走访国内一些制造企业,他们悄悄告诉我,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国内外不同品牌,其实很多都是他们的。过去某木地板冒充德国品牌,某家具冒充意大利、美国品牌的现象,以后会越来越少,因为中国制造业已不再只是贴牌加工,而是越来越多地将外国品牌和企业收入囊中。为之欣喜之余,我也感到一丝悲哀:中国企业、中国消费者对本国制造还是信心不足,不得不用外国名声为自己壮色。

  好在这种情况也正在改变。我有一位朋友,她儿子前几年还在中学时就迷上了“汉服”,陪妈妈逛街时,非常坦然地穿着飘逸的袍服。有时遇到熟人,这位妈妈还不得不撒个小谎,说儿子要拍电影,那是戏服。这个真实故事说明了一种变化:中国年轻消费者对本国文化、本国品牌的认可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上一代人。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正喷涌而出。现在我们对“中国制造”未来的认知,还是更多强调技术升级,即转向“中国智造”。某种程度上讲,收购国外企业和品牌也是这种意识的产物。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提升中国文化的全球地位,使中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产生文化上的信任,是“中国制造”另一个巨大的增长空间。至少,这将为很多企业省下购买外国品牌的那笔钱,还能使无数“中国制造”获得市场美誉的共同和无形资产。最近被国内外热议的“李子柒现象”,正是这种趋势的一个例证。

  对此,我们的工业设计、广告宣传都应及时调整。当西方时尚领域频频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时,中国设计师们为何不能更多地近水楼台先得月?当我们的贴牌加工能做到世界一流时,为何不能贴自己的商标、品牌?中国的媒体人、文化人、知识分子更应为本国文化摇旗呐喊。反对盲目的崇洋媚外,爱护和宣传中国文化,就是为“中国制造”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而尽责。

  回想中国丝绸、茶叶、瓷器行销世界的年代,“中国制造”就是优质的担保。希望这样的美誉在全世界早日再现。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2020年:万众一心、不负韶华再追梦

    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指出,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 中工时评:高校严管研究生,不能仅靠“一退了之”

    学校严格管理,对未达到毕业或结业要求的学生予以坚决清退是一件好事。但是,对研究生管理是否只有“一退了之”,还值得思考。

  • 中工时评:协力同心,共筑稳就业“大堤”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意见》就稳就业工作提出了六个方面重点举措,包括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创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做实就业创业服务、做好基本生活保障等。《意见》在《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将促进就业与稳就业联通,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就业优先的政策内涵。

  • 中工时评:顺时应势,担当作为,大力推进工会新媒体建设

    职工群众在哪里,工会新闻宣传和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的主阵地就在哪里。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工会要切实承担起团结引领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确保中国工运事业长青,必须过互联网这一关。

人物

  • “汪峰”一怒,实为正风

    基层工作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基层工作要办的事不是小事。要办好这些事,靠的是严实作风,要杜绝的是散漫之风。

  • 马云被借钱反映出什么问题

    马云日前在参加世界浙商上海论坛时发表了一个很短的演讲,称自己在一天内收到了5个朋友的借钱电话。马云没说明借钱人的身份,但最大可能是与他同道的企业家朋友。“不容易”,马云说出的这三个字背后,是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年轻的创业企业面临的沉重生存环境。

  • 700封地理“情书”上写着“真爱”

    浙江金华,一中学90后地理老师丁晓涵, 4天收到700封学生写的地理"情书"。

  • 书写新时代的英雄故事

    中华民族素来崇尚英雄,具有英雄主义传统。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众多胸怀天下、志在经世济民的英雄人物不断涌现,他们身上彰显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气韵。煌煌中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不可胜计,他们仿佛历史天空中璀璨闪烁的星辰,照亮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令无数后来人慨然喟叹。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