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正向效应,就得既做显绩,也做潜绩,既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据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表现亮眼: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约2545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工业投资增速加快,同比增长28%;民间投资增长17.4%,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达到50%。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特别是在外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更是稳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上半年,深圳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与全市有效投资快速增长、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密不可分。
重大项目充当引擎,民间投资持续活跃,是深圳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的显著特征,也是其快速增长的根本动力,对于做大做强经济发展“底盘”,巩固扩大稳中向好势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上半年,327个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23.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43%,成为驱动投资稳定增长的强劲引擎。同时,得益于新型投资体系的构建和政策的持续发力,深圳民间投资活力得到有效释放,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1271.2亿元,增长17.4%,比全省高出7.4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9个百分点。而随着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要成果的“深圳90”改革措施正式实施,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大幅压缩,必将进一步激发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的热情和效率。
比投资总量和增速更引人注目的,是深圳的投资结构和效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当前,全国不少地方存在诸多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面临较大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压力,其实都是大量重复投资、低效投资造成的,根源在于投资质量和结构出了问题。
当很多地方还在为拉投资、找项目劳神费劲,奉行“来者不拒”的理念时,深圳已经开始围绕抓重点、打基础、利长远进行“精准投资”,力争把高质量投资转化成高质量供给和未来竞争力。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暨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全市今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增长20%,总量突破6000亿元。同时,特别强调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在优化投资结构上下功夫,即聚焦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大投资力度;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聚焦加快特区一体化进程,释放投资潜力;聚焦民生领域短板,加大薄弱环节投资力度;聚焦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
可以看出,深圳在部署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时,结合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及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把扩大投资规模和提高投资有效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需求链来部署投资链,以投资结构优化来推动供给结构优化,以更有效率的投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更有质量的投资扩大有效供给,从而更好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市提质和民生改善。
比如,上半年工业技改投资在整个工业投资中占比提升,达到37%,对于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为深圳蓄积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后劲;再如,6个原特区外区域上半年完成投资1613.6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63.3%,国际会展中心、国际生物谷、北站商务区、光明凤凰城等标志性项目紧锣密鼓推进,投资的倾斜和项目的支撑,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加速推进特区高质量一体化按下了加速键;又如,为扎实办好全年九大类40项民生实事,让市民群众拥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上半年深圳社会民生项目完成年度计划近40%,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基础,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不是所有的投资都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重大项目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设好。要让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正向效应,就得既做显绩,也做潜绩,既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持续优化投资结构,从而为城市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