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雄精神照亮逐梦征程-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热点聚焦

让英雄精神照亮逐梦征程

李 斌
2018-09-28 09:13:34  来源: 人民日报

  每一次对英雄的仰望,都是一次唤醒人生意义的自我点名;每一次对英雄的缅怀,都是一次砥砺使命责任的郑重宣誓

  第五个烈士纪念日即将到来,全国上下举办各类活动,纪念和缅怀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献身的烈士。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从张思德、董存瑞到李向群、杨业功,再到林俊德、张超,一代代英模人物前赴后继,挺立起“民族大义涌于胸、人民利益举过顶”的精神脊梁。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标记一个时代的,往往是人们的普遍信仰;定义一个民族的,往往是对民族特质的集体认同。从设立烈士纪念日“立大德于社会”,到建立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扬大义于国家”,再到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法“布大信于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致敬英烈、崇尚英雄的国家行动,推动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风尚形成潮流。时代岁月在变迁,英雄精神永不变。面对虚无历史、解构经典、侮辱英雄的荒唐做法,社会各方行动起来打响英雄保卫战,依法捍卫英烈名誉和历史正义,让捍卫英烈人物、尊重历史事实、保卫崇高价值的共识更加深入人心。

  英雄是“人民的光荣”。英烈们赴汤蹈火、舍生忘死,我们的国家、民族才得以昂首走向未来。和平从不是英雄的退场,恰恰是英雄的新生。每一次对英雄的仰望,都是一次唤醒人生意义的自我点名;每一次对英雄的缅怀,都是一次砥砺使命责任的郑重宣誓。英烈身上的坚毅理想信念、高尚精神境界、忠诚使命担当,最能触发关于生死得失、苦乐安危、奉献索取的价值思考,最能树起引人向前、催人奋斗的精神坐标。纪念英烈不是与“我”无关,恰恰是为了涤荡自我的灵魂。

  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仅在今年,英雄的花名册上就增添了一连串的名字:创造“史诗级”迫降奇迹的英雄机长刘传健,像战士般冲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第一线的郑德荣,“一朝上岛,一生为国”把生命献给开山岛的王继才……英雄从不是一个与当下、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称谓,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处处定格斗志昂扬、忘我奋斗的英雄身姿。他们是打造时代天际线的国家栋梁,也是我们身边可亲可感的榜样典型。他们如同精神的路标,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指引着我们该去往哪里。也正因为他们的出现,人们更加坚信,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塔将巍然耸立。

  今年的烈士纪念日前面连着中秋节,后面紧跟国庆节,仿佛一个隐喻,从阖家团圆到国家兴盛,砥柱中流的,正是一个个昂首挺立的爱国者、奉献者、创业者、建设者。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凝聚着英烈们的巨大牺牲,浸透着无数志士仁人的沸腾热血,蕴藏着近代以来孜孜以求的复兴梦想。国家者每个人的国家,天下者每个人的天下,我们能为国为民、为人为己、为子孙后代做些什么,正系之于我们的行动抉择。让英雄精神照亮逐梦征程,勇做新时代的见证人、担当者、实干家,让积蓄已久的复兴能量尽情释放,我们的家园将更加安定和谐,我们的国家将更加富饶强盛。

  英气长存,忠魂不灭。回首来路,无数先贤英烈以其英勇无畏和深明大义,毅然完成历史交付的使命任务,筑就民族复兴征程的闪亮灯塔。展望前路,民族复兴关键一程迫切需要英气浩荡,新的使命任务召唤担当大任的真心英雄。不忘初心,肩负使命,新时代的英雄史诗将由我们这一代人完成书写。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数一亿粒米”现象并非个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孩子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的辨识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具备能够进行下一阶段初中学习的学习能力

  • 中工时评:95后新员工缘何爱跳槽

    到今年秋天,第一批步入社会的95后大学生,工作正好满一年。但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跳槽更加频繁,短短一年时间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做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了。

  • 中工时评:中非合作: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边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拥有世界最多发展中国家的大洲。金秋九月双方在北京的一次次“握手”,再次唤醒了两块大陆有关友情的温暖回忆

  • 中工时评:重信务实成就中非友谊

     在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指引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物

  • 李德威生前身后巨大反差 是什么击中了大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去世近半月,有关他的舆论热潮一直高涨。几天前,他的同事、中国地大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罗林波发表署名文章《李德威教授生前无名,死时信息爆炸,只因身上有种时代奇缺的东西》,再度刷屏。——诚如斯言,李德威生前身后声名的巨大反差,值得观察。

  • 高铁院士王梦恕走了

    王梦恕的人生成长与中国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密不可分。他1956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1964年从该院桥隧系隧道工程专业毕业1965年,北京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27岁的技术员王梦恕纠正了隧道内净空确定未考虑施工误差、贯通误差的重大设计失误。

  • 直面残缺的人生

    朱鹏3岁户外活动时不慎触及高压电线双臂被截肢。出医院第二个月,被父亲狠心逼着每天用脚训练写字,并逐渐学会了用脚打理生活上的一切。读者自会通过合理想象来填充朱鹏生活的细节。一个主要肢体残缺的人要过上“正常”生活,必定要在其他方面非同寻常。

  • 高铁“座霸”再现 罚则明晰才能根治

    19日上午,永州—深圳北G6078列车上,一位女乘客再现霸座行为。据了解,这名女乘客车票标注的座位是靠过道上个月高铁“霸座男”曝光后,不少人或许都认为网络曝光、舆论谴责加上后续的失信惩戒,会让后来者引以为鉴。但不到一个月,女版“座霸”又再次出现,无疑大大超出了人们的常识预期。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