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权日,今年最该面壁的是华盛顿-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媒体关注

国际人权日,今年最该面壁的是华盛顿

环球时报社评
2020-12-11 14:38:18  来源: 环球时报

  12月10日是国际人权日,今年如果找全球的人权洼地,美国无疑是塌陷最明显的国家。就在星期三,美国新冠肺炎单日死亡人数达到3011人,超过了“9·11”的死亡2977人。美国的政党政治导致对抗疫的体制性放弃,形成了草菅人命的巨大人道主义悲剧,这一届美国政府犯下的实为反人类罪行,历史终将对他们进行道义审判。

  有趣的是,美国驻华使馆利用这个日子号召中国人“大胆说,站出来”,鼓动“和平抗议”,对美国2020年惨不忍睹的人权纪录却避而不提。美国驻华使馆的这个贴文遭到中国网友的无情嘲笑。

  整个世界人权的面貌在发生深刻变化。现代人权的概念出自西方,对何为人权,美国在很长时间里拥有近乎垄断的话语权。但是近年来美国这方面的号召力不断减弱,主要是其国内的人权状况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扭曲持续走下坡路,这是想打铁自身却不硬的悲哀。

  今年新冠疫情堪称是美国在人权领域“领导地位”的滑铁卢。它做得比很多发展中国家还差,死了全球最多的人,同时有着全球最大数量的感染者。华盛顿极力把新冠疫情肆虐与人权撇开来,但抗疫做得好的国家就摆在那里,很多美国公民感染和死亡的无辜也摆在那里,美国疫情所产生的人权诘问最终想绕也绕不开。

  美国社会过去“一富遮百丑”,它的穷人拿到世界上一比也还不错,这是整个美国社会人权自信的根基。如今美国的经济领先程度缩小了,内部贫富差距同时扩大了,国家自信不断被侵蚀,其围绕人权从容的优越感也被逐渐釜底抽薪,而更多变成了耍横和狂躁。

  人权观念已在全世界被广泛接受,加上全球化因素的推动,人权建设在人类社会继续前进的动力机制中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各国都需梳理自己人权领域的成就或不足,摸索自己加快人权建设的路径,哪个国家不这样做,都将付出代价。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和有些西方国家把人权当成自己的优质外交资源,尤其是美国,越来越把人权工具化,方便其对外施压,至于这样做是否真的有利于促进人权建设,根本不是华盛顿的真实兴趣所在。比如香港事务,那里的核心问题是恢复秩序,美国却把它贴上人权标签,搞出一系列干涉。那些行动不可能促进香港“改善人权”,但的确可以增加中国崛起的麻烦和成本,而这恰是华盛顿的真实用意。

  围绕人权的交流和争论被华盛顿彻底搞变味了,越来越远离人权本身,成为了典型的地缘政治游戏,这很让人沮丧。

  高速发展的中国也在过去这些年实现了人权的长足进步,尤其有一个重要变化是,中国人对现代人权的独立思考能力空前成熟了起来,“美国偶像”基本坍塌了,特别是在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看透了美国,真的认为它在人权方面“挺烂的”。美国再拿人权与中国说事,中国人打心眼里看不起它的这份虚伪。

  因为中国人眼睁睁见证了一次中国政府全力抗疫并不惜血本同美国政府疫情期间置民众生死于不顾的鲜明对比,这比多少说教和宣传都管用。一天到晚要教我们“尊重人权”的美国原来就这样?看来那个国家的人道主义被扔进股市的马桶里冲走了。

  中国作为追求进步的社会,我们对自己的人权仍有需要改进之处是清醒的,在国际人权日的这一天,这种清醒的重要性应当得到强调。希望“人权”这个词汇的号召力在中国长盛不衰,我们需牢记这个目标,不断自我鞭策,同时也不拒绝与外部交流,从中受到启迪。然而如何发展人权事业,路在中国人自己的脚下,实事求是是这条路上的座右铭。我们一定能越走越稳,而在乱世之间,稳就是快。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网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