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宪法精神,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媒体关注

弘扬宪法精神,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

方芳
2020-12-04 13:21:48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一切法律制定的基本依据。学习宪法和法律,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青少年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宪法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治教育,就是要使青少年具有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掌握法治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懂得依照法律履行自身义务,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

  从我国目前的法治教育现状来看,各教育阶段均涉及法治教育的内容,初步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协调发挥各类社会团体、家庭作用的多元法治教育格局。但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目前的法治教育现状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例如,一些学校的法治教育存在重法律知识传授、轻法治理念教育的倾向。这样的教育理念容易导致实践中学生对法治理解的偏差。例如,有学生认为法律就是惩治坏人的,或者法律就是让人们尽义务的,告诉你不能做什么,而没有意识到法律同样也是保护自己权益的,是可以运用法律捍卫自己权利的;一些学校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还不独立、不完整,法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容易脱离学生生活;法治教育的教学方式还多以课堂教学、书本说教式教学为主,缺少形象生动、互动参与式的课堂教学形式;中小学普遍缺乏专业的教师及教师培训,现有的师资队伍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基础和法律实践经验,无法完全解答或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具体法律问题,使得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弘扬宪法精神,开展法治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懂得几个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法治理念,建立起对法治的信仰。现代法治教育要求以提升法治素养为目标,更多地强调对学生法治理念的教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法治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要求人们守法,而是要建立良好的秩序,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加稳定的保障。

  具体来说,一是要建立起科学、系统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要严格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分学段、有针对性地建立起与青少年心智发育相匹配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课程体系,保证法治教育时间。

  二是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采取具有互动性、参与性、体验性的教育活动,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推动建立集实践性、参与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外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三是建立专业稳定的师资队伍。学校应至少配备1至2名专任或兼任法治教育课教师,通过专题培训、报告会、研讨会、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位中小学教师每年接受一定课时的法治教育培训。鼓励师范院校、政法院校等高等学校设立法治教育及相关专业学位,培育后备师资队伍。

  四是建立健全法治教育评价及监督制度。把学生法治教育综合情况与校长任期考核、教师业绩考核、学生操行评定等挂钩。将法治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要全面考察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从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学习法治知识、发展法治能力、提高法治素养、参与法治实践的自觉性,有利于激发学校教师开展法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形式与内容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出发。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法治与评估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网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