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秦平:唤醒文化记忆,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好网评

【地评线】秦平:唤醒文化记忆,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秦平
2020-12-02 11:31:07  来源: 群众新闻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文章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一系列措施作用下,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也正在逐渐“活”起来,唤醒着14亿多中华儿女的文化记忆。追梦新时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做好“传承”“创新”“交流”三篇文章。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做好“传承”文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我们更应在纷繁变幻的世相中守住中华文化正根。这就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让中华民族的智慧生生不息。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做好“创新”文章。“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既是文化发展的活力源泉,创新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根基。近年来,陕西就在创新上下功夫,华阴老腔、皮影戏、西安鼓乐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群众身边。“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手机等载体对乡贤文化、村规校训、优秀家风、传统民俗等进行创造性转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动能将更加强劲。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做好“交流”文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使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一种强大的软实力,必须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实现包容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艺术、旅游等领域的项目对接与合作日渐增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能见度”也在不断地提高。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奋进“十四五”,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创造新时代中华文化新辉煌。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网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