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真神奇”?这事容不得轻浮和戏谑
文/龚先生
这两天,一首儿童歌曲MV《方舱医院真神奇》招致网友批评——在视频里浓妆艳抹的小男孩,远超年龄的油腻打扮,比划着程式化的动作,歌唱着方舱医院里的快乐生活。无论是歌词文本、表现形式,还是其中对灾难轻佻、麻木的观念,都引来众多网友的愤怒和指责。
没想到,对此,主创们还振振有词,说是“为了传达乐观主义精神,不要把苦难塞给孩子”。
在这首歌里,方舱医院简直就是文艺大比拼的舞台,唱歌跳舞,夜夜笙歌。而事实上,那是生命的诺亚方舟,那里上演着的,是与死神的恶战,是医护人员舍生忘死的逆行,是几万家庭的苦痛和挣扎。其底色都是深沉苦涩的。即使其中有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歌颂,也不能以如此虚情假意的形式,不能传递一种可以对灾难轻松视之的理念。
文艺的使命是什么?培根铸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着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奉献付出、承受分割、面临生死,无论如何,这场疫情带给我们的都是沉重和压抑的,未来,还有太多事情值得我们反思。
在这个特殊时刻,我们给孩子、给年轻人培什么样的根、铸什么样的魂,是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敬畏自然、无私奉献、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这些都是应该大书特书的,其中,最容不得的是轻浮和戏谑——那只能是高级黑、低级红。
疫情发生以来,各种抗疫作品频现:歌曲、舞蹈、诗歌、书法、绘画、篆刻……数量不少,但说实在的,精品不多。这也正常,毕竟是急就章的东西。在我印象中,类似题材的歌曲,只有《掌声响起来》和《为了谁》传唱许久。
面对灾难,需要沉淀和反思,想要立刻出个传世名作,难度确实不小。其实,水准一般,大家也不会有过多苛责。问题是,有些作品的立意不在于记录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奋斗,更多的可能是一些人想要蹭热点,至少刷一下自己的存在感。有这样的想法,能创作出什么作品,就不难想见了,不坏人胃口就不错了。
此前,有诗人写诗,感谢冠状病毒,其诗将病毒称为“冠状君”,不仅要感谢,还要大声感谢。更有歌颂赶跑湖北佬的。这类作者的脑回路真是很“神奇”,用“麻木不仁”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如若这样的作品流传开来,当真是文坛之耻。
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或创作者,应该有悲悯之心,有求索之思,说人话有人味。古人说“文以载道”,没了对“道”的追求,作品也就没了灵魂。
话说回来,如果真的没什么深刻思考,没什么艺术沉淀,那么,最好别赶着显摆自己,至少请放过孩子,别让孩子被错误的价值观、低劣的审美水平带偏了、跑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