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刻纸留痕四十年(六))-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书评书讯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刻纸留痕四十年(六))

冉 昊
2018-12-21 09:31:28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宣部(国新办)、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编辑

  外文出版社

  (图片来自网络)

  古人说得好: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中关于改革开放的卷目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改革开放态度最坚决。他反复告诫我们,“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真枪真刀推进改革”,就是要在国际局势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内发展矛盾交叠关键期,“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而不要“小富即安”。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候思想放松、发展懈怠,那么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可能功亏一篑。

 “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至今已整整40年。从农村到城市,从田间到工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推进改革,改革的范围不可谓不广、深度不可谓不深、强度不可谓不大。在这一历程中,每一次重大变革举措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富足,但这也让一些人产生了错觉,认为国家已经强大了,该“歇歇脚、喘口气”,该享受一下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厚“果实”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67页)。当前一段时期,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国内外环境都在变化,我国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包括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城乡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民生保障亟待加强等等。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它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全面深化和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信号。

  实践证明,中共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垒台、厚积成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先后出台重点改革文件360多个,推出改革举措1500多项,将改革开放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改革越是深入,越有难度,因为容易改革的都跨过去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会触碰山头主义和利益集团。因此,“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101页)。

“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

  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有的人因为利益受损,对改革颇有怨言,有意阻挠改革;有的人因为得不到提拔重用,对改革心生不满、阳奉阴违;有的人因为权力被关进了笼子、没有油水可捞,对改革表面赞同,实则不作为不担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要检验”,要用它去检验“领导干部是否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104页)。因此,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求真务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越是难度大、见效慢的改革方案,越是要抓在手上,不弃微末、不舍存功,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要完善用人导向,加大改革创新在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中的权重,培养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狮子型”干部,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取势,更要取实。当前改革过程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不绝如缕,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来克服,不能“只见改革的车子左右晃动,不见改革的车子前行”。各项改革举措能否确保落地生根,直接决定着改革成败。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美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105页)。

  “真枪真刀推进改革”

  改革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要“真枪真刀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97页)。这就要求改革坚持正确的方法。

  要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越要注重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互相配合、在实施过程中互相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在推动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厘清重大改革的逻辑关系,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实现改革举措系统集成,打出一系列改革“组合拳”,一大批重要改革压茬推进,做到前后呼应、相互配合、形成整体,提高改革整体效益。

  推进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一方面,中央立足全局,统筹谋划、科学组织,在各个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试点,形成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例如上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之争,相当于一场改革进程的接力赛,适用于不同时期、不同的思想基础,最终有助于发挥试点之于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差别化探索,及时总结典型经验,推动面上改革,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例如当前各地的社会治理创新,不同地方差异显著,具有分散性、碎片化特征,如果能将其归纳和提炼,形成中共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体系,则会对进一步推动改革有所助益。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重大事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事业绝不可动摇。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编辑: 张苇柠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艾思奇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贡献

    艾思奇很像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为暮霭沉沉的旧中国盗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天火”。

  • 竭忠尽智 执着探索

    今年8月30日,是张闻天同志诞辰120周年。张闻天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 “不可能”是如何变成“可能”的

    串起一个个“大事件”以及“小细节”,可以更真切地感触到新中国71年的峥嵘岁月,可以看到几代中国人是如何用汗水、智慧乃至鲜血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