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围棋是国粹,象棋舶来品?
林山//m.auribault.com2014-01-22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汉代皇帝首开

  为棋友赐官先例

  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是个著名的围棋爱好者,他经常和宠妾戚夫人一起下围棋娱乐。戚夫人多才多艺,曾击筑伴和刘邦唱《大风歌》,又会弦管歌舞,还会围棋,深得刘邦宠爱。为此招来了吕后的忌恨,刘邦死后,吕后便将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如意害死了。

  汉宣帝刘询也很喜欢下围棋。他没做皇帝的时候,同杜陵人陈遂十分要好,二人经常在一起下棋。陈遂棋艺略逊一筹,常常输棋,欠了刘询不少棋注。刘询当皇帝后,准备提拔陈遂为太原太守,还赐了他一封玺书说,太原太守官职不小,俸禄丰厚,这下可以偿还你当年输的棋注了。陈遂也仗着棋友之谊和皇帝开玩笑,说事情发生在元平元年的大赦令以前。意思是,大赦令下来,连有罪的人都赦免了,那些赌债也该免了吧。不过玩笑归玩笑,陈遂深知为臣之道、今昔之别,不敢领此厚爱,婉言辞谢了皇帝的任命。陈遂虽未受官,但此事算是历史上第一个因围棋而赐官的例子。

  汉代历史上,关于围棋发展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著名史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专门写了一篇叫《弈旨》的文章,第一次对围棋作了全面的论述,对围棋的特点多有发掘,是一篇划时代的围棋理论文章。

  传说曹丕利用

  围棋谋杀兄弟

  三国时期,曹操父子都是围棋爱好者。曹操不仅爱好围棋,而且棋艺水平还比较高,据说曹操与当时的围棋高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都曾对局,而且棋力不相上下。

  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彰也喜好围棋。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说,曹彰骁勇善战,曹丕为此而忌恨他,要设法害死他。曹丕预先在一些枣子的蒂部放了毒药,然后把这些枣子和一些没有放毒的枣子混在一起。他邀请曹彰到卞太后屋里下围棋,命人把枣子端来,一边下棋一边吃枣子。因为曹丕知道哪些枣子有毒,所以就专挑没毒的吃。曹彰不知道,摸到就吃,有毒的和没毒的都吃了不少。曹彰中了毒,卞太后要救他,需要水。但曹丕已预先让人把盛水的瓶瓶罐罐都打碎了。太后急了,连鞋都没来得及穿就向井边跑,跑到井边却找不到能打水的器皿。由于抢救不及时,曹彰不长时间就死了。此事真实与否虽难以考证,却是历史传说中第一起利用围棋的谋杀案。

  唐代一场

  “中日围棋擂台赛”

  唐代的帝王,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都是围棋的爱好者。而唐代一改旧制,设立了“棋待诏”和“棋博士”的官职。棋待诏是随时等待召唤、专门陪皇帝下棋的官员;棋博士是在宫内教授内廷人员下棋的官员。唐代著名的棋待诏有王积薪、王叔文、顾师言、滑能等。

  至少在西汉时期,日本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公元7世纪末到8世纪初,围棋在日本已相当流行。《旧唐书·宣宗纪》记载,大中二年(848)三月,日本王子来朝。王子爱下围棋,宣宗特命棋待诏顾师言与之对局。唐朝人苏鹦的《杜阳杂编》中详细记载了对局过程。据说,顾师言和日本王子对局,两个人都下得十分认真,当下到第33手时,顾师言发现自己有两片棋都受到对方的攻击。顾师言拿起一颗子,反复思考,迟迟不落子,手上都出了冷汗。最后,顾师言终于下了第34颗子,一举解除了两片棋的威胁。这一招儿被称为“镇神头”。

  日本王子对此无计可施,后来中盘认输了。日本王子问礼宾官说:“顾待诏是贵国第几棋手?”礼宾官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第三手。”而实际上,顾师言是第一国手。礼宾官为了摆大国的架子撒了谎。

  日本王子被唬住了,无可奈何感叹到:“小国的第一名不如大国的第三名,看来确实是如此啊。”

  “当湖十局”

  古代围棋巅峰之战

  熟悉围棋的人都知道,要说中国古代围棋的顶峰,当属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范西屏、施襄夏两位棋士。

  范西屏、施襄夏二人都是浙江海宁人。范西屏三岁时,看父亲与别人下棋,就在一旁咿咿呀呀、指指划划,好像看出了门道。稍微大些后,范西屏拜在围棋名家俞长侯门下学围棋。12岁左右他受先与教师俞长侯对弈七局,连战皆胜。从此,俞长侯自知非他之敌,师徒间便再也不下棋了。

  施襄夏(字定庵)比范西屏小一岁,没有范西屏那样聪明,喜欢安静,而且体弱多病。施襄夏也拜到俞长侯门下学棋,尽管天资不太高,由于他刻苦努力仍然能取得很大进步。在十五六岁时,两个人都先后成为国手。

  关于范西屏、施襄夏有很多传说。一则故事是,扬州有个叫胡肇麟的很有钱的盐商,喜欢下围棋,而且经常与人赌输赢。一天,他同范西屏下棋,下到一半时,他的棋遇到了危机,他假装有病,要求范西屏中盘封棋。当时施定庵在江苏东台,胡肇麟赶紧派人跑到东台求援。施定庵看了来人带来的棋谱,找出了应对的办法。两天以后,派往东台的人回来了,胡肇麟这才提出要同范西屏下完那局棋。于是,胡肇麟按照施定庵教给的着法下了一子。范西屏一看这一着棋,立刻就明白了,笑着说:“定庵人没到这里,棋倒是先到了。”

  范西屏和施定庵是中国古代棋坛的奇才。乾隆四年(1739)时,二人受浙江不湖(又名当湖)缙绅张永年邀请,前往对弈。在张家他们下了13局棋,留存下来11谱,人称“当湖十局”。这次对弈二人都正当壮龄,精力充沛,技艺老成,弈得十分精彩。谋算深远,杀法精紧,扣人心弦,其结果胜负相当,难分轩轾。这是他们一生中最精妙的艺术杰作,也是有清一代和整个古代围棋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邓元鏸曾评道:“西屏奇妙高远,如神龙变化,莫测首尾。定庵邃密精严,如老骥驰骋,不失步骤。论者方之诗中李杜,洵为至当。”

  延伸阅读

  早期围棋的制式和规则

  随着人们智力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围棋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棋局道数上。棋局道数少,变化就少,相对说来要简单一些。刘善承先生主编的《中国围棋史》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今天的围棋棋局是19道,纵横361个交叉点。那么,围棋在诞生之初是多少道呢?我们目前只能根据一些线索推断:它不会超过13道或11道。

  1977年4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曾发现一座辽代古墓,墓内供桌下,有一高10厘米、边长40厘米的围棋方桌。桌上涂白漆,中间画有长宽各30厘米的棋局,棋局纵横13道。这种13道棋局是目前能见到的道数最少的棋局。

  1971年湖南湘阴发现一座唐墓,墓内出土一件青瓷围棋盘,正方形,边长55厘米,纵横15道。

  无论是辽代的13道棋局还是唐代的15道棋局,都不是当时通行的棋局,而只是西汉以前的通行制式,甚至是春秋战国以前的通行制式的孑遗。

  至少在东汉三国时期,已通行17道的围棋。1954年河北望都东汉墓出土一具石围棋局,就是17道的。三国时魏邯郸淳的《艺经》也说:“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

  三国时期,19道围棋可能开始流行。北宋棋待诏李逸民《忘忧清乐集》中,收有“孙策诏吕范弈棋局图”,该图谱就是19道的。另外,还有“晋武帝诏王武子弈棋局”,也是19道的。

  从这个情况看,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时期,17道围棋和19道围棋都在流行。三国时期,17道围棋主要流行于北方,19道围棋主要流行于南方,特别是吴国的宫廷中。到两晋时期及其以后,19道围棋也开始在北方流行开来。

  到隋唐时期,19道围棋更为通行,完全取代了17道围棋。河南安阳张盛墓曾出土一具19道的瓷棋局。《忘忧清乐集》中所收的唐代棋谱,也都是19道的。

  古代围棋有座子制度。它起源于何时很难考定,但东汉时期肯定是盛行了。马融《围棋赋》:“先据四道兮,保角依旁。”所谓四道,即四四位置。从《忘忧清乐集》看,三国吴时,对弈开局前,黑白双方在棋局四角的对角上各摆两枚棋子。行棋次序是白先黑后。

  象棋或起源于印度

  在中国,一提起下棋,除了围棋那就是象棋了。围棋与象棋是我国流行的两大棋类。

  象棋的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难解的问题,原因是象棋在定型之前,经历过多次演变的过程。

  象棋曾被称为“象戏”

  在马诤先生所著的《话说围棋》一书中提到,近代以来很多学者指出,中国的象棋是由印度传入演化而成。例如,英国威廉·琼斯认为:中西象棋大体相同,其源必无异。中国古代不产象,印度则是产象国。中国既名象棋,且棋中有象,这就是由印度传入的证据。

  法、苏的学者进一步指出,中国唐代称象棋为“象戏”,而“象戏”一名始于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因而印度象棋可能在这一期间传入中国。

  中国象戏(象棋)的出现,从史料记载看是很“突然”的。一种新的盘戏,无论棋盘、棋子还是胜负规则,都与中国传统的几种盘戏有本质的差别,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地出现在北周的朝廷中,并且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帝制《象经》大力倡导

  如前所述,“象戏”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周武帝天和四年,据《周书·本纪》记载:“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经》成,集百寮讲说。”这在北周的朝廷上被视为一件盛事,着实热闹了一番。大臣王褒为《象经》作序,受到周武帝称赏。著名文学家庚信作了一篇《象戏经赋》献给周武帝,奏称:“臣伏读圣制《象经》,并观象戏,私心踊跃,不胜忭舞。”

  由于天和四年以前,象戏不见于记载,所以也有人将象戏的发明权赠予周武帝宇文邕。但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周武帝只是根据象戏而制《象经》,意欲在朝臣中大力倡导。这也说明象戏必然是一种新出现的盘戏,否则周武帝也没有必要“集百寮讲说”,而庚信也不会看到象戏就“私心踊跃,不胜忭舞”。

  说明象戏是一种新出现的盘戏,还能举出一些例证。如《旧唐书·吕才传》载:“太宗尝览周武帝所撰之局《象经》,不晓其旨。太子洗马蔡元恭年少时尝为此戏,太宗召问,亦废而不通。”

  唐太宗贞元时期与北周天和年间相去不远,说明象戏在社会上还流传未广,它的规制也与传统盘戏围棋、六博有较大差异,所以唐太宗等人不仅对象戏感到陌生,甚至连《象经》也看不懂。

  唐代流行“八八象棋”

  北周天和年间的象戏是什么样子呢?史料中没有留下记载。一般认为即是唐代流行的八八象棋(又名宝应象棋)。

  唐代象棋的棋盘系64格,因此称“八八象棋”。《玄怪录》一书中描写了八八象棋棋子的形制、排列、走法等,都与今天的国际象棋非常相似。

  相对于北周、唐初时,阿拉伯世界正在流行一种“沙特朗兹”象棋,棋子完全象形,与国际象棋步法相似。国外的学者大都认为,“沙特朗兹”象棋乃是现代国际象棋的前身。而“沙特朗兹”象棋则来源于古印度的“恰图兰格”象棋。

  这样,就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7世纪左右,在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同时流行两种内容相似的象棋:八八象棋和“沙特朗兹”象棋。比较合乎逻辑的解释是:八八象棋与“沙特朗兹”象棋必有某种连带关系。

  从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中国与印度、西域、阿拉伯世界的频繁交往来看,“沙特朗兹”象棋传入中国也是完全可能的。合乎逻辑的推测是,八八象棋大致来源于阿拉伯世界的“沙特朗兹”象棋,传入的时间约在6世纪末期。这种象棋在社会上流传一段时间以后,以北周天和四年武帝宇文邕制《象经》为标志,得到上层社会的承认而加以推广。而在唐代则成为社会各阶层普遍喜爱的一种盘戏。

  北宋末年象棋逐步定型

  当然,象棋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了“中国化”的改造,但是这种改造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它的基础,象棋原有的风貌和特点基本保存下来。对八八象棋的改造工作,大约在唐代就已经开始,而到北宋时期则达到了高潮。至北宋末年,象棋逐步趋于定型。

  象棋定型以后,由于它趣味浓厚、变化比较简单、便于携带,迅速赢得广大群众,尤其是平民百姓的喜爱。自南宋开始,象棋在城乡广为普及,成为家喻户晓的娱乐活动之一。

1 2 3 共3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