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格局-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专家学者

双循环新格局

从建设统一市场和加大对内开放做起

刘志彪
2020-07-20 09:43:45  来源: 天津日报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过渡阶段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这些年国家把一些区域战略如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等战略,纷纷上升为国家战略,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建设新经济增长极,或者建设什么“新高地”,而是为了在这些条件较好的、市场发展比较充分的地区,通过地方政府职能改革和协调,大力推进区域市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并试图通过这种区域统一市场的建设,引导区域间的竞相开放来逐步形成全国统一市场。

  当前推进的长三角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过渡阶段。过去我们很早就提出要建设全国统一市场,但是实践中却不容易有实质性的突破,尤其是区域市场分割问题、要素市场化改革问题的解决举步艰难。在一个体制和发展方式都处于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不均衡,市场主体、市场机构、市场门类等发育水平参差不齐,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任务根本不可能一二三齐步走,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发挥地理相近、文化相通、经济差距较小的区域间政府的协调作用,让其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首先建立起区域一体化市场。如果各地的这种区域一体化市场建立起来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工具主要有三:

  一是鼓励在具有外部性的公共领域由地方政府通过协商,订立有关合作协议,把某些相关的行政权力交给一个一体化执行机构去行使。公共领域由于外部性,应提高效率的要求而需要政府间加强彼此合作,因此这是在国家战略鼓励下容易实现协调的地方,也能立竿见影地取得良好结果。例如,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就应该如此操作才能取得一体化发展的效果。

  二是以《竞争法》规范地方政府行政权力插手市场运作的行为,坚决反对市场主体运作当中的超经济强制力力量。长期扭曲市场机制的超经济力量,只能来自于各级政府机构。因此《竞争法》不仅是规制企业行为,更重要的是要能规制任意干涉市场的行为,尤其是行政垄断行为,或借助于公有企业进行垄断的行为。这需要建立一体化区域的仲裁机制(如负责跨区域运作的巡回法院),统一处理区域内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

  三是要鼓励区内企业进行以收购兼并为主要手段的组织调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是组织程度差,大企业不大小企业不小,企业之间分工协作能力弱。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地区分割和市场碎片化。鼓励区域内企业的收购兼并行为,必然会产生市场一体化的协调效应。欧盟市场一体化发展的经验证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手段。

  加大对内开放力度逐步形成全国统一市场

  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的问题还在开放,不仅是对外开放,而且是对内开放。

  为了推动开放发展,目前中国的开放战略的思路面临着重大的转换,即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全国统一市场建设进度缓慢,与我们长期注重对外开放而对内开放力度不够有直接的关系。现在对内开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已经高于对外开放,进一步对内开放已经成为深化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

  那么,对内开放,究竟是对谁开放?开放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

  从划分内外的基本标准看,对内开放就是对本国公民的开放,这表现为把政府机构为民众包办的一系列经济事务的选择权赋予个人和家庭,让其自由选择、自我发展;从开放的受益主体看,对内开放主要是对民营经济的开放,要运用《竞争法》破除一切针对民营企业的行政壁垒和政策歧视,公平它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竞争条件;从开放的内容看,对内开放就是要破除一切被政府行政垄断或借助于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和部门,实行自由进入和自由退出;从开放的时间看,对内开放就不仅要进行增量改革,还要进行触动既得利益的存量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从开放的空间看,对内开放就是要按地区公平的原则推进政策实施过程,破除政策的“洼地效应”,减少地区间的开放歧视和不均衡现象,平等一切区域间的发展条件和政策的差异。

  从加速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的角度,主要一是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革的目标是激励国内潜在市场现实化,促进现代消费能力的形成,重点是改变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的结构,提升国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改变6亿人口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窘境。另外就是降低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让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并具有强大的消费能力。

  二是要分区域推进经济高质量一体化战略,重点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运用国家战略破除区域行政障碍,进行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试验,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如果这些中国的主要发达地区都已经实现了区域一体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互开放,那么中国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统一大市场格局就基本形成了。

  三是要重点拆除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的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进入障碍,平等其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竞争条件,重点鼓励其创新发展和兼并收购发展,鼓励其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迅速做精做强,让其有驰骋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

  总而言之,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对过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全球化战略的重大修正。形成这一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建设统一、竞争、有序、开放的大市场体系。而诸如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经济战略的国家化和各种对内开放措施的有力贯彻实施,是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决定中国经济进一步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因素。

1 2 共2页

编辑: 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双循环新格局

    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 让员工调剂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发展

    要解决疫情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长远看,仍需完善劳动立法,尤其是将阶段性对策转化为立法和长效机制。

  • 以协同和韧性应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将会是什么样子?事实上,我们正在目睹一场针对不确定性所作的反应。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