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成就美好生活-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工运

劳动成就美好生活

詹明鹏
2019-02-09 17:00:37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作者: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詹明鹏

  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反映的都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希望过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生活,希冀生活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不断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人民创造条件实现美好生活。对于每个人而言,美好生活不是等来的,不是靠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靠奋斗出来的,靠辛勤劳动才能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美好生活不是缥缈的空中楼阁,不仅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也是人在现实社会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满足。人离不开劳动,只有劳动才能成就美好生活。

  劳动成就人

  劳动使猿变成人,从本质上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恩格斯在《劳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详细分析了劳动如何使猿转变为人,他认为,由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猿从树上到地上,手和脚开始分工。劳动使手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使手成为“手”,劳动产生人的语言,产生人脑,最后产生人类社会,因此,恩格斯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使人从自然的被动中解放出来,开始主宰自身的生活。人为了生活,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获得生存所需之物,解决活下去的问题,因为人“为了生活,首先就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要生产,就要制造生产劳动工具,动物做不到这点。动物除了自身,不生产其它什么东西,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人却能够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自身生活,“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人除了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繁衍的生产外,还要进行文化生产以满足精神生活。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人需要进行大量的脑力劳动和思维活动,并根据人的需要去编造生活,创造至美,“人是唯一能够挣脱纯粹动物状态的动物——他的正常状态是一种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状态,是需要他自己来创造的状态”,即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和人的生活。

  劳动成就人类社会

  劳动不仅使人成为人,劳动也创造人类社会,推进人类社会发展。随着劳动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最后乡村和城市分离,产生了国家。人类的每一次劳动分工,皆促进社会发展。人在劳动中结成人与人、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成为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四种形态后,必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使得劳动者与劳动成果、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者与自身、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异化了。随着劳动的发展和劳动者的觉醒,劳动也成为结束资本主义社会的途径,劳动者将通过劳动来解放自身,达到劳动作为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的“自由人联合体”,即马克思主义所指向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是人类的真正目的,实现人类社会,必须通过劳动,因为“在这样的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产的必要条件中所应承担的部分推给别人;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也就是说,人类进入了人类社会,劳动将成为目的,而劳动要成为目的,则首先要成为解放人的手段。

  劳动成就美好生活

  众所周知,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而物质财富来源于劳动,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正是看中了这点,直言不讳地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劳动创造资本,劳动使资本增值。当然,如果没有劳动的对象,即自然,劳动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因此,恩格斯直截了当地说:“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动物并没有这种意识,它们只有生存,没有生活;资本家通过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从而积蓄了大量财富,享受着所谓的“美好生活”。这种“美好生活”以私有制为基础,工人及其劳动皆成为工具,是虚假的、资本家的美好生活,劳动只是工人维持自身以及资本维持后备劳动力的途径,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劳动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劳动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就像人去健身,劳动既促进身体机能的新陈代谢,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个人的需要与人民的需要实现了一致,劳动真正开创美好生活!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劳动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精神生活越来越丰满,总体生活越来越美好!

  大力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不仅可以成就人,也成就了人类社会和美好生活。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形成人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首先要加强劳动教育。在学校中有系统地进行劳动教育是帮助确立青少年正确劳动观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当前劳动教育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比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一些青少年劳动意识缺乏,存在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要切实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的要求,“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学校要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研究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程劳动教育体系,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劳动教育要求、内容和途径,才能真正在社会中形成尊劳动、爱劳动的精神。

  其次要尊重劳动者。劳动者是劳动承载者,尊重劳动,就要尊重劳动者。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劳动者主体,是国家的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应该而且必须受到尊重。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社会财富观、劳动观的扭曲,一些人把追求财富与权力作为人生目标,钱权交易,投机取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等盛行,这些都是不尊重劳动、不尊重劳动者的表现,殊不知,任何财富的创造,任何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和人的劳动,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进步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并提出要“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工人阶级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力量都无法取代的,社会必须尊重工人阶级,尊重劳动成果,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作为人的基本要求。

  最后要鼓励劳动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离不开劳动者的创新创造。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之间竞争激烈,更要鼓励和激发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人才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要素,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甘当人民群众小学生,把蕴藏于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中的无穷创造活力焕发出来,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各项事业上来”。全社会都要树立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在劳动中发明创造,通过创造发明引领劳动发展,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推动人才强国,劳动强国,科技强国,只有坚持自主创新,走劳动创造的道路,才不会受制于人。

编辑: 柳阳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