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劳动教育的新天地-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理论

工运

打开劳动教育的新天地

刘茂祥
2019-01-29 09:44:44  来源: 光明日报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而现实中,长期处于应试压力下的中小学,要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还有很多题要破,不少困境待突围。

   劳动教育,作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现实中,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消除这种现象,学校怎样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首先需要我们理清中小学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继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突围,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打开一片新天地。

 劳动教育面临四个困境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劳动教育的“窄化”。没有明确“劳动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边界,往往把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等同于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内容丰富性(包括劳动生活教育、劳动创造教育等)认识还十分不够;有时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技术课”,不清楚劳动教育的“全貌”。

  第二是劳动教育的“弱化”。劳动教育有时被沦为智育的附庸,既难做到“五育并举”,更能看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具体举措。劳动教育的课时很难保证,在“升学指挥棒”以及“考试战斗机”文化的影响下,往往被挪作他用,劳动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第三是劳动教育的“异化”。把学校内外开展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视为劳动教育,认为智育课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脑力劳动”教育,参加一些动手操作、社会实践或学校卫生清扫等“体力劳动”就算是劳动教育,没有专门进行劳动教育的时间、空间与资源的统筹安排。

  第四是劳动教育的“物化”困境。在学校劳动教育中,往往过于强调通过劳动去获取“物化”的东西,如种植农作物的收成、班级劳动卫生评比分数、参加体力劳动与动手操作活动竞赛的等第与物质奖励等,缺乏对劳动成果珍惜、劳动价值体悟等精神层面的分享、引领乃至内化。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四个困境,直接导致当前学校推进劳动教育诸多难题的存在与劳动教育实践的“迷失”。如劳动教育“窄化”导致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不明晰、师资培养跟不上、教育统筹力度缺乏;劳动教育“弱化”影响学校劳动教育的时间不足、劳动教育课程、活动系统、经费投入有限;劳动教育“异化”直接影响专门的场地改造、资源配置配套、运行机制的建设;劳动教育“物化”影响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校评价系统的形成。

建构劳动教育的实践体系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四个困境以及由此导致的劳动教育难题,需要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加以认识解决。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走出现实困境,需要回归“劳动教育”的本源进行思考,把握新时代立德树人对劳动教育的实质要求,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体系建构。

 厘清劳动教育实践的内容边界——避免“窄化”

  中小学不能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技术教育或通用技术教育,应从“劳动教育”的本源以及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要求中,厘清劳动教育实践的内容边界。《辞海》将“劳动教育”解释为“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从这个解释以及《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中,既可以明晰劳动教育的专门性质所在,又可以理清劳动教育内容涵盖劳动兴趣、劳动意识、劳动认知、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创造等方面的劳动素养教育。

  学校劳动教育实践,需要有如德育大纲等方面的内容指引,形成基础教育各阶段、年级相互衔接与层递推进的教育内容体系,小学注重劳动兴趣、劳动意识、劳动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初中注重劳动认知、劳动价值、劳动习惯、劳动技能方面的教育;高中注重劳动创造、劳动精神以及劳动与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升学专业取向选择、未来幸福生活之间联系等方面的教育。

  创设劳动教育实践的丰富载体——消除“弱化”

  明晰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后,努力拓展或创设劳动教育实践的丰富载体是消除劳动教育“弱化”、提升劳动教育地位的关键。除了将常规的中小学劳动技术课、通用技术课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外,需根据各地中小学的实际与学校的特点,努力创设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载体。

  首先,加强劳动教育的学科渗透是重要一环——在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教学渗透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价值等方面的教育;在物理、化学、生物、科技等实验学科教学中注重劳动技能、劳动创造与劳动精神等方面教育;在体育、艺术等学科教学中注重劳动创造美以及劳动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其次,创设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内建设园艺栽培基地、温室种植基地以及在校外建立学农、学工、学商等劳动实践或工作实习基地。针对初小阶段学生强调感兴趣领域的职业体验,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强调与志趣聚焦、专业引领、生涯规划有关的劳动实习。再次,创设劳动教育实践的特色活动,包括从生存训练中体验劳动成果的价值。如上海中学从1994年开始至今坚持的学生校外生存训练,从24小时体验发展到48小时体验,背包行军、安营扎寨、生火做饭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当学生住在自己搭的帐篷里,吃着自己做的饭菜时,那种对劳动价值的思考与劳动成果的珍惜就铭记于心。

  拓展劳动教育实践的多样空间——摈弃“异化”

  劳动教育应当有自己的场地与空间,包括专门的劳动教育专用教室,劳动教育校内基地,以此强化劳动技能教育,优化劳动品质教育。在建设劳动教育实践专门空间的同时,也需要将其他符合劳动教育目标与内容的教育资源“为我所用”,不断拓展劳动教育实践的多样空间。包括利用当前学校教育空间,创立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技术、工具、手段进行创新、创意、创造活动,明晰劳动创造与现代科技运用、发展之间的联系;要借助许多初中、高中建立的整合数字技术的创新实验室,运用实验室配置的先进技术,开展基于感兴趣领域的科技、工程领域的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劳动毅力、劳动精神与劳动价值的魅力。

  普通中小学还要善于利用中职校、高职院校乃至高新企业建立的职业技术、工程技术等方面丰富的学生劳动技能培养设施与设备,开展学生的劳动体验与职业体验,提升学生对劳动创造生活的领悟力以及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尊重,获得对自身生涯发展的初步认知。在开展劳动教育资源与拓展的过程中,首先要明晰这些资源与空间能够达成哪些劳动教育的目标,实现哪些劳动内容的教育,避免被其他教育内容或形式所“异化”。

 注重对劳动教育实践的评价引导——克服“物化”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学校评价导引,应立足于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与“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期许这两个基本点,将“劳”作为“五育”并举的基本组成部分与“更高水平人才”的衡量标准。为此,学校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评价,就需要克服仅从物质奖励或激励的视角来考虑劳动教育的价值,注重对学生劳动品质、劳动韧性、劳动精神方面的追求引领,促使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将劳动教育贯彻于教育的方方面面,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结合,幸福生活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结合起来进行衡量,促进学生能够从自身综合素养提升的视角,“常态化”地开展体验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学校在建立专门的学生劳动评价制度时,需引领学生乃至家庭重视劳动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关注学生认识劳动教育在促进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方面的功能,注重学生在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材料的整理与记录,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关注学生劳动体验中的诚信教育,力求在引导学生的辛勤劳动、诚信劳动与创造性劳动上形成学校各具特色的评价系统。

  中小学劳动教育真正要走出困境并且在内容、载体、空间、评价方面实践突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统筹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力量,真正围绕中小学劳动教育自身的目标与价值追求,进行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探索。

  (作者:刘茂祥,系上海市上海中学高级教师)

编辑: 张苇柠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