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防弹衣不再成为战斗“束身衣”
//m.auribault.com2014-06-05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本报讯 记者濮照、特约记者骆宏望报道:攀登越障、格斗射击、班组协同……5月22日,在广州军区某旅训练场上,官兵们虽然穿着厚重的防弹衣,却依然身手灵活、战术动作到位。“防弹衣是士兵的战场‘铠甲’,必须适应穿着它打仗。”该旅保障部部长田伟介绍,为让官兵能更好地适应穿着防弹衣训练作战,他们根据战术需求对各类装具的携行方式进行规范,有效提升了部队实战化水平。

  谈起最初穿着防弹衣训练带来的问题,一营营长王军总结出3个字“闷、硌、缠”:穿上防弹衣训练,由于不透气常常大汗淋漓;装具如果没有固定好,做战术动作总是硌得身上生疼;许多装具“缠”在防弹衣上,如果不注意会对战场生存造成诸多隐患。他告诉记者,由于过去的装具携带方法和战术动作,都是根据不穿戴防弹衣的情况下设计的,要想适应战场就得加以研究改良。

  记者拿起一套单兵携行装具,按照老办法将挎包、水壶、防毒面具等器材依次披挂,再将防弹衣穿在外面,头戴钢盔,手持自动步枪。看起来还挺威武,可是跑起步来很快就气喘吁吁,掏防毒面具和手枪时,也经常因卡在防弹衣边缘而导致动作变慢。

  “穿上防弹衣后,别看穿戴装具并不复杂,里面学问可不少。”二连连长邹伟指着记者的装束说,这种穿戴方式不但拿放装具不方便,压迫胸部呼吸不畅,在受伤后还会因为各种带子绑在身上难以实施抢救。为此,该旅对机降、山岳丛林作战等数十个训练课目展开研究,对穿防弹衣后携行的各种装具的佩戴方式、位置及先后顺序进行规范,并结合训练、比武、考核反复研究和改良,找出最优组合方式。

  记者还注意到,在训练中,官兵们身上并没有挎水壶,而是背上了水袋。训练时,只要将耳侧的吸管噙入口中便能喝水。原来,高强度作战容易造成脱水,穿着防弹衣拿放水壶十分不便,而水袋能够很好解决这一问题。据了解,为了适应不同任务需要,该旅联系厂家统一购置了部分补充装具,使官兵携行穿戴更有利于作战需要。

  由“进攻的盔甲”说开去

  ■高志文

  有个工匠奉命为国王精心打造了一副盔甲,国王把盔甲穿在木偶身上,举剑猛刺后盔甲出现裂痕,于是要工匠再做一副,如果再不堪一击就要杀掉他。在送第二副盔甲时,工匠请求自己穿上检验。国王派一个士兵挥剑刺他时,工匠大叫一声扑过去,士兵被吓蒙剑落。工匠对国王说:“陛下,盔甲不是给木偶穿的,战场上当敌人猛刺过来时,穿甲人必然反抗,进攻的盔甲就不会轻易被击破了。”

  防弹衣作为现代战场“盔甲”同样不能只防不动,更不能“压箱底”。战士们穿上它是为了更好地冲锋陷阵,所以必须穿在平时、训在日常,使战术动作在充分考虑防护的背景下实施,做到攻防自如。美军作训服上衣口袋设计成斜式,便于穿上防弹衣后插进手取物,而且衣领可以竖起,穿上防弹衣后能保护脖颈。这些设计考虑到各种单兵携行装具的使用搭配和功能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障合力,这对我们不无启示:战时不仅是一个未来的时间概念,更是一个需要在日常训练和保障中时时处处贯穿的理念,莫让自己的盾困住自己的矛!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