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经济”热起来,为疫后经济发展“敲黑板”-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网评

社评

“云经济”热起来,为疫后经济发展“敲黑板”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杜鑫
2020-05-28 06:43:22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长期来看,数字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不是“两张皮”,传统制造业是产业基础,数字经济要助力其转型升级,二者在融合发展中才能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

  “疫情期间,湖南省新建转产扩能的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基本采用全自动化设备,湖南社区电商兴盛优选店新增用户量是平时的4倍,日均订单量超过700万单……”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工信厅厅长曹慧泉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细数湖南数字经济的战疫实例。

  疫情之下数字经济的逆势发展是这次两会的焦点话题之一。云医疗、云教育、云办公、云逛街、云健身等在疫情期间红火起来,线下经济转型线上、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被迫之举,催生了富有生机的“云经济”,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有力支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肯定了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报告提出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这给疫后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少启示,“敲了黑板”“划了重点”。

  疫情期间,数字经济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凸显出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潜能显现出来。比如,有的餐饮企业靠外卖实现了自救,有的制造企业受益于数字化技术支撑的高度柔性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实现快速转产。

  这给出了疫后经济发展的启示之一:从短期来看,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在帮助线下经济度过疫情危机的同时,自身迎来发展契机。长期来看,数字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很多代表委员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比如,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认为,在线新经济与生产制造、商务金融、文化消费、教育健康、流通出行等深度融合,形成新业态、新模式,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启示之二:政策支持、服务、引导,至关重要。从“促进”到“壮大”再到“打造新优势”,今年已是数字经济第三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疫情之下,数字经济之所以能够及时发挥作用,是由于这几年我国一直在发展数字经济。以外卖为例,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3.98亿,占网民整体的44%。数字经济支持下的外卖平台提早培养出外卖用户和订餐习惯,才可能在疫情期间发挥助力餐饮企业的作用。

  而政策的有效引导作用在现实中也有典型例证。比如,疫情期间,上海发布了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方案,明确“无接触”配送、在线展览展示、生鲜电商零售等12个重点领域,这给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明确的方向。

  启示之三: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不是“两张皮”,传统制造业是产业基础,数字经济要助力其转型升级,二者在融合发展中才能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数字经济、新技术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之所以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是因为其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赋能传统产业,二者融合发展,才产生了双赢的效益。以直播带货为例,新的售卖形式拓宽了销路,但是如果没有生产,便无货可带。

  如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则是一个全新课题,挑战不少,而我们的经验不多。比如,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就提醒公众,一方面,城乡数字化发展存在基础设施差距;另一方面,数据资产积累薄弱、数据安全亟待保障。显然,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已经逐渐明晰,但是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企业以更大的勇气付诸实践和摸索,也需要相关政策的积极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化传统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张考卷的难度不小,而我们正走在希望与挑战同在的探索之路上。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