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工业围城”,探寻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社评

破解“工业围城”,探寻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郭振纲
2018-10-16 07:24:19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相关地方要从发展经济的焦虑中解脱出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敢于担当,平稳度过产业调整带来的社会阵痛。

  据《人民日报》10月13日报道,在生态环境部对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上半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相对较差的20个城市名单里,山西有7个城市在列。山西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环保抓的问题,主要是存量。存量问题表面看是环保问题,根子上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问题,表现是‘工业围城’严重。”

  在全国环境质量较差城市中,有不少类似于山西的现象。有的城市重化工业占比高,达标排放压力大,“工业围城”现象严重,环境治理时间长、效果慢、反复大;有的城市引进的项目中存在大量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退出困难,产业转换迟缓,环境治理效果不彰;有的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在确立本地区重点产业方面没有充分考量区域发展的环境因素,导致省际之间、地市之间环境压力形成叠加效应,加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等。山西立足本地工业布局实际,下决心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环境治理的突破口,抓住了治理的根本。

  其实,其他一些行业或产业同样需要因地制宜,探寻环保“突围”路径。比如,一些地方的农业,过分依赖化肥、杀虫剂等手段,导致土地污染和水污染越来越严重,需要改变相关农业生产方式;一些地方的能源行业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的速度和力度跟不上环境质量的要求,环境污染的总体程度依然在加重,需要转换相关生产手段;一些地方在发展汽车产业的过程中,没有将环境要素纳入其中,陷入汽车产业发展越快、环境污染越大的两难境地,也需要以更广阔的视野优化产业布局。从这个意义上说,山西破解环境污染的思路,对其他行业或产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实现环境质量改善和提升,满足公众对蓝天绿水的需求,需要立足本地实际,秉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原则,探寻环境治理的新路径。

  探寻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应从全国一盘棋、区域一体化的大局着眼,从本地产业布局、行业调整、产业发展方式转换着手。存在“工业围城”困境的城市,应限制重化工业的增量发展,逐步提升存量产业的环境治理力度,一步一个脚印改变产业结构,改善环境质量;传统能源占比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地区,应逐步限制能源的利用量,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减轻环境污染的程度,实现环境治理的目标。

  探寻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相关地方要从发展经济的焦虑中解脱出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敢于担当,平稳度过产业调整带来的社会阵痛。解决“工业围城”问题,调整产业布局,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但不能忍一时的经济效益损失,就不会有长久的环境效益的增加。

  探寻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需要各地共同发力、联动推进,建立全国、区域的补偿机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为环境质量提升尽了力,全国、区域的环境质量就会有相应提升。一个地区为环境治理暂时付出了经济代价,受益的地区应该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进行替代补偿。

  环境治理是个大战役。每个地区及行业都应服从共同的目标,舍小利求大义,共同打赢蓝天绿水保卫战。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数一亿粒米”现象并非个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归根结底还是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孩子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的辨识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终具备能够进行下一阶段初中学习的学习能力

  • 中工时评:95后新员工缘何爱跳槽

    到今年秋天,第一批步入社会的95后大学生,工作正好满一年。但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跳槽更加频繁,短短一年时间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做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了。

  • 中工时评:中非合作: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边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拥有世界最多发展中国家的大洲。金秋九月双方在北京的一次次“握手”,再次唤醒了两块大陆有关友情的温暖回忆

  • 中工时评:重信务实成就中非友谊

     在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指引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人物

  • 【见证40年】“我喜欢出发”——访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鸣

    从1978年考上大学到2017年完成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林鸣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整整40年的沧桑巨变。在这40年间,从科员到总工程师,他的头衔随着工作的调整不断地变化。这背后对应着一个个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折射出我国桥隧建设发展的轨迹。

  • 见证人·第十期|李谷一:春晚常青树 歌声飘过40年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源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历史,更源自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以及创作这些作品的德艺双馨的文化大家。

  • 厚积薄发迎来公路蝶变

    从上世纪80年代投身交通运输事业,到2009年退休;从陕西省交通厅计划处副处长,到交通部副部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从全身心投入公路建设,到深度参与综合交通运输发展……

  • 李蓓:用“透视眼”为战鹰探伤

    人物小传:李蓓,航利集团压气机故障检查员,空军航空修理系统技术能手。曾荣获空军航空修理系统第四届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名,工厂“三八红旗手”“质量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若非这身蓝色工装,你很难将李蓓和工匠这个身份联系在一起。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