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情缘七十载
“我们家从小就聚少离多,因为父亲长期行走在边疆。”彭鸽子回忆父亲说。
彭荆风生前曾说:“我要把云南历史上的几件大事写完,因为我熟悉这些历史,而且许多事件亲身经历过。”为此,他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挥戈落日》和《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缅印》,反映了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的辉煌历史;他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解放大西南》反映了解放战争的伟大时刻。他创作的《芦笙恋歌》《边寨烽火》等作品反映了边疆少数民族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难忘岁月。
彭荆风近70年来写云南边疆,不仅在于他是云南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而且因为他对云南红土高原、对边疆少数民族有深厚的感情。他在《发现和传播生活中的美》一文中说:“为了建设边疆,几十年来,多数时间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工作、战斗,足迹遍及红河、怒江、澜沧江流域。边疆地势险峻,人民性格淳朴,风俗特异;那个时期一般人难以经历的战斗生活和民族工作,更是深刻地留存于我的记忆中。我的许多作品,都真实地表达了我对云南边地的美好感情。”
云南边疆的少数民族非常感激彭荆风,《芦笙恋歌》是唯一一部反映拉祜族生活的电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拉祜族群众数十年来一直引以为豪。彭鸽子告诉记者:“《边寨烽火》本来是父亲当年在西盟佤族地区体验生活时创作的反映佤族生活的作品,但在改编成电影时因其他原因变成了反映其他民族的生活,所以西盟有佤族群众开玩笑说我父亲还欠他们一部电影。”
“在澜沧阅读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欣赏美妙的歌曲是一种享受,也令我这个早年在澜沧工作、战斗,并开垦过孟朗坝的老军人思绪万千。”这是彭荆风生前最后一篇发表的作品《澜沧行记》的结尾,表达了他对美丽的滇西边疆、澜沧江畔的思念。
“军营成长为部长,一生荣光;文学人生为大家,令人敬仰。”这是彭荆风的老部下、云南省文联原主席郑明为彭荆风写的挽联。郑明年轻时得到过彭荆风的关心指导,他感慨地说:“彭老用自己的笔书写了云南的解放事业,书写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真正做到生为文学生、死为文学死。”
梨花盛开的祖国西南边疆,是彭荆风用文笔奋斗一生的地方,也是他灵魂安息的地方。
(本报记者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