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寿珍和徒弟们正在绣制一幅今年的重要作品(中工网 张秋晨/摄)
2003年是毛主席诞辰11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苏州当地决定用苏绣创作一幅毛主席的肖像赠送给湖南韶山的“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在镇湖8000名“绣娘”中经过反复筛选,最后选定由朱寿珍担纲此次绣制的主针。多年后,朱寿珍跟记者提及此事,仍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
传统的苏绣作品在技法上已经达到了十分高的水平,但题材缺乏创新和突破,成了阻碍苏绣发展的一大问题。
朱寿珍一直是一个对艺术有着卓越追求的人,她对记者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原创,可以说,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处女作”。
为了让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出身宫廷刺绣世家的她专门到中国美院进修油画,培养自己的美术功底和创造力。在学习深造的同时,她还对刺绣的针法进行了创新,独创精细针、飘逸针、点洒针、韵艺针等专利绣技,丰富了苏绣的表现形式。
从中国美院学成归来,朱寿珍一直在准备一个新的课题,用中国的传统刺绣表现法国经典油画作品。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制作,终于在2005年完成了以《针尖上的法国印象》为主题的20幅作品。时值中法文化年,20幅作品作为中国文化交流到法国引起了巨大轰动,很多法国友人都希望到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来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精巧的双手绣出了如此精美绝伦的作品。

朱寿珍刺绣作品《爱神》(中工网 张秋晨/摄)
朱寿珍的作品精致典雅,样式多变,作品之间就连针法也有细微的差别。这或许源于她突破传统、突破自己的高要求。她说“我的每一个创意都只绣制一次,我不会复制我自己的创意,艺术的生命力来源于创新”。正是因为她的坚持不懈、持续创新的工匠精神,让她屡屡在重要赛事上斩获殊荣,她的作品也多次被各国重要艺术机构和国家元首收藏。
朱寿珍的刺绣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秉持着发扬中华传统物质文化的精神与创新中国刺绣工艺技法的态度,培养了500多位刺绣爱好者和工作者。她说:“目前国内的刺绣作品过于商业化,如何在传承有序的情况下,还能让作品保有较高的艺术品质,这是我和我这一代匠人所日思夜想的。我有一个心愿,希望建立一所具有现代艺术的中国国绣研究院,让苏绣这个千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不单单是一门技艺,还可以成为一门能够让人修身养性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