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听中国职工讲故事-正文
秦世俊:精品与废品之间的0.01毫米
//m.auribault.com 2019-04-20 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 更多

  以他名字命名的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仅2014年就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现小改小革30多项,创经济效益67.75万元,全年解决攻关课题15项。2014年,该工作室先后赢得了中航工业总工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飞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11月,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他本人也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60余项荣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坚持做好“传、帮、带”工作,先后带的11名徒弟,都已成长为科研生产的骨干,他也多次被评为哈尔滨市名师带高徒活动“模范名师”。他就是用不懈奋斗和无私奉献创造美丽传奇的产业工人——秦世俊。

  1982年6月,秦世俊出生在哈尔滨市南郊一个以工业著称的老城区,父亲和很多亲人都是这里一所大型军工企业——中航工业哈飞(以下简称“哈飞”)的职工。

  哈飞是中国直升机和轻型多用途飞机研发制造基地,同时也是空客等国际知名航空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相继研制出直9、直15、运12系列等多个型号。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航空报国”氛围的环境里,每当飞机呼啸而过时,父亲总是自豪地指着天空告诉他,那是爸爸亲手制造的飞机,而他也最喜欢听爸爸讲哈飞的故事。“我也要像爸爸一样,长大以后造飞机。”这个念头像一粒种子,播种在了秦世俊幼小的心头。1998年,在父亲的影响下,秦世俊报考了哈飞技校,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航空人做起了准备。没有人能想到,儿时便深埋心底的一个小小梦想,竟能在智慧和汗水的浇灌下开出如此绚烂的花。

  毕业后,秦世俊如愿进入哈飞,成为一名航空人。作为一名技校毕业生,他的起点并不高。初进公司,学习钳工专业的他因工作需要被安排到数控工段。数控是个新兴专业,毫无基础的他只能帮师傅打下手,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满腔热情遭遇冰冷现实,秦世俊开始动摇了。“数控加工根本就不是我的专业,我现在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我来哈飞是为了造飞机,不是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他的抱怨传到了同在一个车间当工长的父亲那里。父亲一直是他的榜样,也是他梦想的坚定支持者。“不要怕改专业,眼前的困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会就要学。数控技术是新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新时期产业工人必须掌握的本事。”父亲的话语很严厉,但却点醒了迷茫的秦世俊。

  父亲的教诲让他重燃往日的斗志,他在心里暗暗发誓:“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个样来”。眼前的路一下子变得清晰了,他先从普通铣床练起,在实践中细心体会铣削加工的要领。熟练后,他转战数控机床,从零件装夹、机床操作等基础知识开始学起。直升机是高科技产品,它的每一个零件都应该是精品。为了尽快练好自己的技能,他总是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继续留在单位,向夜班师傅学习。日复一日的苦学是对身心的双重挑战,知难不言退,受挫不服输的性格让秦世俊度过了那段苦乐相伴的日子。慢慢地,他喜欢上了数控加工,迷上了这项奇妙强大的技术,机床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每一次的成长蜕变都要感谢一次次的积累与突破。入职不满一年,在哈尔滨市数控工人技术比武中,他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晋升为高级工。这个在技术钻研之路上意气风发的小伙子,朝着自己心中的航空梦策马扬鞭。

  秦世俊是个爱钻研的人,难得的节假日和业余时间都被他用来钻研数控技术,专业书籍啃了十几本,学习笔记堆起半米多高。一次,在加工某型飞机的关键零件时,由于法国专家对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高且加工周期短,厂里面临困难。这时,秦世俊主动请缨,与法国专家反复研讨、交流和试验,最终确定了加工方法。法国专家是两人倒班跟踪生产,而他却是一人“全天候”作业。当一件件零件完美出炉时,挑剔的法国专家禁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扭轴是某型飞机的关键件,由于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时间节点紧,这个零件成了“烫手的山芋”,车间里一时没人敢接招。秦世俊再一次迎难而上。长长的轴体需要与机床平行装夹,一端固定住了,另一端就会产生倾斜。为解决零件的装夹问题,他研制出一套可分解的抱胎夹紧工装。为不耽误正常生产,他把试验安排在夜里12点以后,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巨大的挫折感和压力笼罩在他的心头。直到经过3天20多次的改进,这套工装终于在轴体的中间位置形成了有效支撑,保证了加工精度,并将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

  秦世俊常说:“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成功与失败的差别仅在能否全情投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成为他的工作习惯。

重访最美职工:

郑久强:打铁还需自身硬

王进:高压线上的行者

钟日胜:两度援非,用大爱架起友谊的桥梁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