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他荣获全国职业技能竞赛转炉炼钢工第一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他首创了低合金品种钢冶炼操作法,在全厂推广后当年创造经济效益800多万元;他通过调整工艺,促进钢轧成本持续降低,改善程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他总结出先进操作法,使转炉炉龄由6000炉提高到17000多炉,每年创效益2000多万元;他还推进清洁生产,实现二次能源利用率达到70%。他就是被誉为“华夏第一炼钢工”的郑久强。
他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在炼钢炉前摸爬滚打了近30年。他有着不平凡的人生故事,从一名普通的技校毕业生成长为“华夏第一炼钢工”,再到登上劳动者的最高荣誉殿堂……他被喻为钢铁界的“超级玛丽”。
百炼成钢,争当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先锋
1989年,郑久强唐钢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唐钢第一炼钢厂转炉车间。工作之初,他因为操作不熟练,取样时钢渣太多,影响炼钢工观察钢水温度和成分。炼钢工气愤地把刮渣板扔到地上。郑久强如同被打了一记重重的耳光,脸上火辣辣的疼。
“不能让别人看不起。别人能干,我就能干;别人能干好,我就能干好;别人能当炼钢工,我就能当炼钢工。”自从上进的种子在心里扎下了根,郑久强学习的脚步就再没停止过。打那以后,他从取样、测温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学,炼钢操作水平不断提高,仅用3年时间就成长为炼钢炉长,打破了培养一名炉长需要10年的纪录。
1999年,一炼钢厂进行技术改造,淘汰8吨小转炉,全部换成150吨氧气顶底复吹转炉。这是当时河北省容量最大、工艺最先进的炼钢设备,厂里将技术攻关的重担压在了他的肩上。他白天研究生产的有关资料和规程,到其他单位观摩类似转炉的生产操作,学习操作要领;晚上研读《炼钢原理》、《炼钢500问》等书籍,快速掌握了炼钢技术。那段时间,他每天凌晨2点睡6点起,最后一个星期,干脆住进了厂房。在他的努力下,仅用21天就在新转炉炼出了第一炉钢。
2002年,郑久强参加了“全国钢铁行业炼钢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指定的几本炼钢专业书籍他都能背下来,还记了10多本读书笔记。比赛现场,他通过观察炉内火焰和钢水液面,目测炉温准确无误,最终摘取了“全国炼钢状元”的桂冠。学习使这个当初只有技校学历的小伙子成为了“华夏第一炼钢工”。
荣誉是“加油站”,郑久强加大马力向更高的目标冲锋。他潜心钻研新的炼钢操作模式,为冶炼硅钢、汽车用钢、耐候钢等高附加值创效产品提供了高品质、低成本钢水。随着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唐钢热轧部的产品创效能力显著增强,2014年实现盈利3.4亿元。
典型示范,带出技艺精湛的高素质劳模团队
26年的学习实践,郑久强成长为炼钢操作专家,奉献唐钢、扎根一线的爱企情结日益浓厚,许多私企纷纷出高价“挖墙角”,有的达百万年薪,都被他拒绝。源于对企业的忠诚与热爱,他成为了唐钢挖不走的“金矿”,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出了一个高素质的优秀职工团队。
郑久强的炼钢技术辐射作用早在1998年就已显现。低合金品种钢是当时新开发的建筑用钢,对冶炼要求非常严,当时,炼钢厂用的是8吨全氧侧吹转炉,炉子小,设备落后,钢水成分难以控制,炼成率非常低。郑久强带领炼钢小组成员,反复进行冶炼试验,并认真总结,归纳出了“519”操作法,小组的炼成率提高到95%,在全厂推广后,16个炼钢小组的炼成率都超过了90%,每年为企业多创效益800多万元。郑久强炼钢小组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经过几年的精心培养,郑久强小组的炼钢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人人都能炼出20多种钢,这在唐钢绝无仅有。郑久强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无私地培养出一大批生产骨干,以精湛的技术引领团队实现从“体力型炼钢”向“智能型炼钢”的蜕变。
郑久强炼钢创新工作室是培养炼钢人才的摇篮。工作室成立以来,郑久强制作了OPL教材,为炼钢工们详细讲解操作技巧。他组织炼钢工和工作室成员针对冶炼过程中石灰石加入量、加入时机、加入批次和重量等内容组织了十多次主题研讨,解决关键技术15项。通过现场课堂、导师带徒、技能培训、技术难题会诊、发明创造等多种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职工广泛参与技术创新。工作室共开展各类培训80多次,培训人数达3000多人次,带动了职工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在他的工作室指导和培养下,有3人成为国家级技术能手,十多人成为省市级技术能手。该工作室2009年进厂的大学毕业生徐伟,成为了唐钢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炼钢工,并获得唐山市、唐钢公司炼钢比赛第一名,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2014年,唐钢热轧部2名职工在全国钢铁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1人取得河北省最好成绩。在他的周围,“郑久强”式的先进模范不断涌现,让新时代劳模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彰显。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