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也对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责任、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狠抓落实。
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引领。这是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点,是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有力抓手,是实现产业工人队伍“有理想守信念”首要目标的重要举措。要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在广大产业工人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产业工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要适应当代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活跃度高、精神文化需求迫切、利益诉求多元的实际,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载体,加强网上思想引领,提高运用互联网组织、宣传、引导、服务产业工人的本领,增强思想引领的互动性、生动性,亲和力、感染力。
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是实现产业工人队伍“有技术会创新”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难点和焦点。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举行技术工人劳动技能“大比武”,以劳动竞赛促进工人技能提高。图为2019年3月在浙江杭州举行的“大比武”中,技术工人在参加电焊技能比赛。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这是实现产业工人队伍“有技术会创新”的重要目标,也是改革的难点和焦点。要在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整体水平上下更大功夫,积极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统筹发展好职业院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新路径,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企业承担技能人才培养使用主体责任,推行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向产业工人提供普惠性、均等化、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深化“五小”(小改革、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总结推广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经验做法,激励广大产业工人立足岗位、提升技能。
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针对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为他们更好成长成才搭建平台。目前,一些产业工人技术技能认定与职位晋升不挂钩,向上晋升空间少,影响人才资源的使用和积极性的发挥。下一步,要拓宽产业工人发展空间,打破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界限,打破产业工人职业转换、岗位调整、职位晋级的限制。完善按技术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有关政策,创新技能导向激励机制,强化正确人才观念、用人导向,引导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提高相应待遇,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彰显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继续加大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在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小微企业中发展工人党员,重点发展生产一线工人、技术能手特别是优秀青年工人入党。在劳模、五一劳动奖章等评选表彰中,对高技能人才给予适当倾斜,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导向和政策导向。
做好对产业工人的维权服务工作。这是充分调动产业工人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实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目标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也是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联系广泛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的内在要求。立足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职业教育、企业民主管理、集体协商等立法修法,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适应新时代产业工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高水平的精神性、发展性服务。农民工和新业态就业群体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做好农民工和快递员、网约工、货车司机等新业态就业群体权益维护和服务工作。
完善协同推进改革的工作格局。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形成齐抓共推改革的整体合力。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深层次理论和政策问题加大调研力度,总结和推广基层探索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央企、国企带头作用。注重效果跟踪,抓好改革任务落实的监督问效,开展改革情况绩效评估。多渠道征求各方面特别是听取产业工人的意见反馈,提高产业工人对改革的满意度。加强舆论引导,加强对改革举措的解读、改革进展的宣传,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良好氛围。
(作者:王东明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