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打破“天花板” 青年技能人才站“C位” - 时政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打破“天花板” 青年技能人才站“C位”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09-10 12:00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原标题:打破“天花板” 青年技能人才站“C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

作为全国总工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的“重头戏”,《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今年7月1日起实施。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在钟灼坚眼前更加清晰:“《条例》打破了技能人才上升的‘天花板’,也打通了我们年轻人的职业发展通道。”

1987年出生的钟灼坚是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新港港务分公司生产操作部副中队长,坚守门吊驾驶岗位19年,凭借过硬技术,成为广东省港口行业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之前,高级技师职称是他这个职业的“天花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

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这一新要求,为钟灼坚这样的青年技能人才铺就了职业发展之路。

首部地方性法规让技高者“步步高升”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自2017年“产改”全面启动以来,我国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全国技能劳动者已超过了两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大力培育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提出了新任务,但长期以来,“天花板”太低是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

作为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将国家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固化为制度规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岗位,意在让技高者“步步高升”,让英雄有用武之地。

正是这条规定,给了钟灼坚更多信心。“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是‘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构架中的金字塔尖,代表着活跃在生产、科研和技术攻关一线的技能类领军人才。”钟灼坚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以前到高级技师就没有上升空间了,现在他又有了继续努力的动力和方向。

从省、市到国家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一路打拼过来,如今成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头人,带领模范班组攻坚克难,钟灼坚深知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至关重要。

从顶层制度、成长通道、激励机制、技能培训、技能认证,到产教融合、技能竞赛、创新工作室和榜样引领,广州港集团有一套完整的技能人才成长体系。“小步快跑”的人才成长平台,更是在“产改”大背景下应运而生,鼓励员工从多条渠道获得提升,让青年技能人才迈入成长成才的“快车道”。

“《条例》实施后,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的多元化将成为可能。”广东省总工会经济工作部部长张祖耀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技能人才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各类专业培训和技能竞赛,不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增强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条例》构建的人才“立交桥”,申报专业技术职称,向“双栖”式、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以技提薪”引领技能人才待遇提升

除了职业发展通道是否畅通,工资等方面的待遇情况,同样是技能人才关注的焦点。钟灼坚注意到,《条例》在待遇等方面为技能人才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实行补助性津贴制度,企业可以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中以奖金、股权等多种形式给予奖励,高技能人才的配偶、子女按照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务。

《条例》中提到的这类激励机制,已在全国遍地开花。

“技能越高,赚得越多。从打工人变成合伙人,我们更安心了。”黄艳辉在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的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缝纫机车间工作,10余年间,从学徒工成为技师,最近获得企业股权激励,岗位工资加上分红,年薪超40万元。

“以技提薪”正在浙江引领一场技能人才待遇提升的新浪潮。也是从今年7月1日起,为技术工人“谋福利”的《台州市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若干规定》实施,台州134万技术工人“提薪”自此有法可依。

不久前,江苏省的常州强力先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职工姚磊领到了公司发放的创新奖励金,他和团队成员创新实施的项目为企业增效27万元,团队获得奖励1.35万元。

奖励能够及时准确兑现,正是因为有公司职企双方签订的《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6年来,常州以推进“产改”为契机,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行的这一专项集体合同,目前向职工发放创新奖励总额已突破6000万元。

曾获得100多项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的“陇原工匠”杨秉松,几年前带领团队以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入股甘肃省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一家科创企业。这是作为全国推进“产改”全面试点单位之一的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针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和科研人员推出的创新分配激励机制。

“产改”大潮中,技能人才和企业双向奔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正在成为共识。

“量身定做”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钟灼坚亲手带的101班组,17人中,省级以上的劳模有3人,省级以上的技术能手4人,但钟灼坚仍然期待有更多适应新发展趋势的人才:“以前做门吊司机,会开机就行了,现在还要懂电脑,懂维修,懂自动化。完成远程操作,我们急需这种人才。”

广州港集团工会办公室副主任招琳樱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广州港,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补给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为此,广州港集团依托广州港技工学校,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方式,为自己“量身定做”高素质的青年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此次被写进《条例》,规定在行业、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中起导向性作用的企业,可以协同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学校建立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立招生、培养、评价、就业一体的技能人才供应机制,同时提出对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按照规定给予相应的支持和优惠。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已成为“产改”的一个关键点。

为助力吉林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全周期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体系,吉林省去年以来总累计投入300万元,采用“工会+政府部门+各大院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五位一体”联合办学模式,相继成立新能源、新旅游、新农业、新电商、新材料、新装备6所工匠学院,全力为全省相应重点新产业培育新型专业人才。

校长变厂长、老师变师傅、学生变学徒、课堂变车间、作业变产品,这是云南省曲靖市麒麟职业教育集团在“产改”中实现的角色转变。作为全国首家职业院校“产改”试点单位,麒麟职教集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设的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正在打造一支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技艺传承,人才接续,是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一个浓墨重彩的篇章。在钟灼坚看来,“产改”凸显了“技能”二字的力量,打通了技校学生和一线工人的成长通道,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