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在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工模具公司钳工车间内,机器轰鸣,火花四溅。钳工王靖身着蓝色工装,站在一台轰鸣的机器旁,手指灵活地在零件间操作。
“精度如何?”一位客户轻声询问,眼神中充满期待。王靖自信回答:“保证在标准范围内。”客户们迅速围拢,仔细审视着这个部件,光滑的表面在灯光下泛着微光,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精湛技艺。“完美!”客户代表评价道。
从“小白”到“多面手”
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工二代”,王靖自小便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中,深刻理解了“工人”二字的重量与荣耀。
1992年,刚从黄河技工学校毕业的王靖,带着满腔热血踏入了模具制造的大门。面对自己文化程度偏低的短板,他没有气馁,反而以一股子“牛劲”,将这份不足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业余时间,他几乎泡在了书海里,不断为自己“加油充电”。《钳工工艺学》《金属材料学》《模具设计》……一本本专业书籍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王靖也珍惜每次实践和学习培训的机会,他说:“每次历练都是成长的阶梯,公司提供的良好平台也帮助我全方位提升自我。”
在解决江铃汽车公司油底壳模具加工难题时,他带领团队反复论证、修改设计方案,最终通过创新性的“吊楔侧翻边模”设计工艺,成功解决了产品冲压成型中的一系列问题。当成品交付给江铃汽车厂时,连驻厂的日本技术顾问都赞叹不已:“这简直是一件艺术品,真不可思议!”
“既然当工人,就要当一个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技术工人。”王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不仅精通钳工技艺,还自学了车、铣、刨、磨、焊等多种加工技术,并在2010年取得了叉车、行吊等特种设备的操作资格证书,成为公司“多面手”。此外,还先后主持了10余个模具技改技革项目,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余万元。
从“灵感火花”到“创新能手”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王靖善于从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总能提出一些“奇思妙想”的创造性点子。
在王靖眼中,钳工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个充满艺术灵感和生命活力的小世界。他常说:“我享受每一个零件在我手中通过打磨、加工而焕发新生的过程。”正是这种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让他在模具制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屡创佳绩。
2007年,公司接到一项航天类高端产品关键件模具订单任务。该零件材料薄且硬,延展性较差,其模具的尺寸精度、几何形状的完美度以及光洁度的要求之严苛,前所未有。
这一艰巨任务,激发了王靖内心深处的工匠之魂。于是,他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实验与论证,大胆采用“紧密排点、逐点修研”的方法,消除零件压制过程中不时产生的裂纹、皱褶等问题,完全满足了委托方的加工要求,为此还特意发来了一封感谢信。
王靖的创新举措,不仅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让他成为了公司公认的“创新能手”。
从“匠心独运”到“传承导师”
王靖是众多青年职工极力效仿的技术明星。2016年国务院授予王靖政府特殊津贴荣誉,2017年国家人社厅和财政部等授予王靖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2021年获得陕西省“三秦工匠”荣誉称号和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群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积极投身于“名师带高徒”活动,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绝技专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在带教过程中,王靖不仅注重传授技术知识,更注重培养徒弟们的学习态度和职业素养。他根据每个徒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和大纲,采用模拟设计演练现场等创新教学方法,让徒弟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勤奋、钻研,就是出路。”这是他常与徒弟们说的话,“教学相长,我从徒弟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这份谦逊与开放,让他的团队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
在王靖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十名徒弟均取得了中高级技能认证资格,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他们不仅继承了王靖的技艺精髓,更将对工匠精神的执着追求传递给了更多人。
“今后,我要继续在本职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好工作。”王靖说,作为新时代工人,他将继续秉承“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信念,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陕西工人报见习记者陈沐妍)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