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就业优先,让百姓的“饭碗”越端越稳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2-04-06 01:37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原标题:就业优先,让百姓的“饭碗”越端越稳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菁

“广东,我们回来啦!”今年,38岁的李志东第8年南下广东打拼。

与往年不同,这次他到广东的火车票没花钱。春节过后,他乘坐的“点对点”返粤专列,免费将约600名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务工人员“接”回了广东。“心里温暖又踏实。”李志东说。

从贵州到广东,从云南到福建,从甘肃到江苏……一趟趟“复工号”,把劳动者送到园区、企业、车间,开启新一年的奋斗之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就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积极的就业政策”,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再到“就业优先战略”,宏观政策对就业问题的调控针对性、有效性、精准度不断提高。

10年来,我国就业优先政策不断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稳定重点群体就业,扩大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一系列聚焦促进创业的政策接连落地,让百姓的“饭碗”越端越稳。

政策组合拳稳岗扩就业

2020年3月,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企业面临用工、资金、物流等困难叠加情况。

在广东佛山,李志东所在的柯维光电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到了5月初。但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的态势,也让管理层多了几分担忧。“一旦订单下滑,公司各方面压力都不小。”公司总经理助理苏荣欢说。

稳就业系列政策措施接连推出,苏荣欢一笔笔算账,添了不少底气:一次性稳定就业补助、银行贷款贴息补助、用电享受折扣,加起来近百万元;还有社保费、医保费、住房公积金减免缓交,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增值税政策调整,真金白银,招招见实。

稳住就业基本盘,企业是关键。疫情以来,中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把就业放在“六稳”“六保”的首位,以空前力度应对空前冲击。减负、稳岗、扩就业,暖的是企业,稳的是人心。

开展农民工返岗“点对点”服务、稳岗留工等专项行动;推动社会保障政策与其他领域政策联动,实施“免减缓降”等一揽子政策……2020年,各部门出台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的政策达100多项,创新实施28项突破性政策。各地落实“政策包”,打出“组合拳”,保存量、拓增量、畅供需多措并举,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这些举措有力促进了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保持了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好于预期。

人社部数据显示,2020年,社保“免减缓降”政策为企业减负1.54万亿元;向608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042亿元;支出就业补助和专项奖补资金上千亿元。当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186万人,我国也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新经济蓬勃发展,就业渠道更宽广

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的过程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诞生的新职业,让更多人的职业多了新选择。

早晨9点,广州小伙儿黎嘉健准时在前台站定,在接下来的8小时里,他将不断重复接单、贴杯加料、调杯、加冰加热、加奶制品、出杯这6个步骤。

“我每天调制的奶茶有几百杯。”1997年出生的黎嘉健,职高毕业后正式成为调饮师。“身为广州人,我本身就对健康茶饮感兴趣,如今调饮师成为新职业,有了完善的职业晋升通道,我果断加入进来。”黎嘉健说。

新经济形态催生新职业,新职业发展带动更多人就业。

自2019年4月至今,人社部等部门已经向社会正式发布了4批56个新职业。2020年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截止到2025年,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仅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就有近500万人的需求量。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职业既规范了用人单位的岗位设置、人员招录、员工培训等工作,也有利于加快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

一边是新职业不断兴起,让就业选择更多元化;一边是服务型消费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让就业韧性更强。

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代驾……这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越来越深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

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已成为就业最大的“蓄水池”,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从2013年的38.5%上升至2020年的47.7%,产业就业结构正逐步从原来一产占多数的“金字塔型”向三产比重不断上升的“倒金字塔型”转变。

新兴职业使劳动者蕴含着的活力与创造力得以激发与释放。新一代年轻人选择职业更加自我,在注重内心体验的同时,也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发挥。2020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择业和流动达2.9亿次,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做好就业服务,让“饭碗”含金量更高

“在家门口上班,不但能获得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患病的妻子。未来我要努力奋斗,争取过上更好的生活。”刘春田家住河北省青龙县,每天他准时到就业帮扶工厂上班,这份稳定的工作让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在家门口就业,是很多劳动者的最优选择。近年来,各地持续发挥就业帮扶车间等载体作用,延续优化支持政策,创造更多、更优质的就业机会。

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比重已从2013年的49.7%上升到2021年的62.7%。同时,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趋势明显,许多市县由劳务输出地变成了劳务输入地,“就业不再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成为务工新潮流,区域就业结构更趋均衡。

在为重点群体做好就业服务的同时,近年来,我国不断发展职业培训制度,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强技能稳岗位,让“饭碗”含金量更高。

走进安徽省六安市的星星服装股份有限公司,火热的生产场景映入眼帘。生产车间内,缝纫工吴厚丽正在娴熟地操作机器:“最近公司订单量大,早上7点30分我们就到岗工作,全力以赴加大生产,满足客户需求。”

几年前刚到公司时,她还对服装缝纫技术一窍不通。“公司为我们这些新员工组织了岗前技能培训,既有理论讲解,也有生产实操。我们不仅学会了技术,培训结束后还能领到800元的补贴。”

吴厚丽口中的培训补贴,是六安市金安区发放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她的经历正是各地不断出台政策,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的缩影。为了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各地出台多项政策:组织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为导师与学徒提供津贴,提升培训积极性;政府拨付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助力企业稳岗;发放电子职业培训券,相关人员可自主选择培训模式和内容,提升培训精准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覆盖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同时,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兜牢困难人员就业,确保完成就业目标任务,稳住就业基本盘,同时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一头连着经济运行,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民生的“压舱石”。一项项落到实处的就业政策,一次次暖心贴心的就业服务,为稳定就业局势保驾护航。截至2021年末,我国就业人员达7.46亿人。城镇新增就业持续稳定,连年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2021年达到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5%左右。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