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国网甘肃电力坚持问题导向,形成全员创新工作机制——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行时】助力职工成为“创新大咖”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3-21 06:55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行时】

  原标题:国网甘肃电力坚持问题导向,形成全员创新工作机制——(引题)

  助力职工成为“创新大咖”(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康劲 工人日报-中工网通讯员 刘成龙 孙继军

  一次缘于网络“吐槽”而发明的“一体化深基坑作业智能机”的支架装置,推出半年时间就被全国27个省市订购了140余台套;

  一位年轻的工程师王世俊,专给变电、送电的施工现场“挑毛病”“开处方”,发明出各种“脑洞大开”的工器具,在过去5年时间里,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申请专利280多项;

  一个由39名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组成的“老铁创新工作室”,2年时间里将在一线施工中总结提炼的“独门秘籍”,制作成系列“老铁”短视频,在工友中获10万+的点赞……

  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形成立项、扶持、攻关、推广应用有机衔接的职工全员创新工作机制,3.8万名职工参与不同形式的岗位创新活动,在不同层面获奖的创新成果达1758项,因创新成果突出而获评全国劳模、省部级劳模、陇原工匠等先进个人就有87位,技术标兵328人。

  紧盯现场“挑毛病”

  “这个手持剥线器,怎么看起来就是一个大号的手电筒?”在国网甘肃电力今年表彰的40项职工创新成果中,有个一等奖项目,貌似极不起眼,但却被视为野外施工的“必备神器”。

  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电网导线的绝缘层越包越厚,树脂、塑料、硅橡胶、PVC等材料形成的坚硬绝缘层,虽然能够有效防止漏电、短路、触电等事故的发生,但也给日常施工带来了许多麻烦,甚至是“血的教训”。如果用传统的电工刀剥线,伤手率会达30%。

  张掖供电公司杨德勇、王沪等几位一线职工巧妙借鉴木工圆盘锯的原理,研制了手持电动剥线器,在2016年申请到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后,又经过改进升级,成为一款电网施工中“人见人爱”的实用工具。

  事实上,国网甘肃电力的许多职工创新成果,都源于类似的“血的教训”。特别是由甘肃送变电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翟宗亮带领团队研发的“一体化深基坑作业智能机”,更是缘于一起同行业伤亡事故激起的创新动力。

  目前,“一体化深基坑作业智能机”已被公认为提升了深基坑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新水平,被国家电网列为强制推行的标准化设备,列入了安全工法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让“职工创客”脱颖而出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平均海拔3500米。2019年4月,碌曲供电公司职工郭天扬在巡线时发现,山顶孤零零的电杆上两片瓷瓶出现了破损。师傅说:“咱们这里是局部小气候,一到夏季经常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像这种地势高的地方,杆塔更高,非常容易遭受雷击。”

  师傅的话让郭天扬陷入了沉思:高楼大厦安装避雷设施已是常态,为什么不能给杆塔也研发一款避雷装置?

  郭天扬的想法提出后,很快得到了公司支持,并成立了“配电线路简易避雷装置研究与设计”创新小组。

  创新小组成员集思广益,最终确定了利用杆塔制作简易避雷针这一思路。之后,大家一头扎进车间,不断寻找并试验最适合的工具材料,制作、完善、改进……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就制作出了配电线路简易防雷装置,大大减少了雷电事故。

  此后,经过国网甘肃电力工会的推荐,这一成果在第24届全国发明展览会获得铜奖,实现了甘南州在省级以上创新成果评选中“零的突破”。

  从现场的“一个想法”到成为令人点赞的创新项目,郭天扬的身后,是公司全力为“职工创客”打造“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平台”的氛围和机制。郭天扬说:“创新不再遥远,只要敢想、只要敢干,每位职工都能成为‘创新大咖’。”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工会主席王海涛表示,将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建设,通过各种方式激励每位职工走技能成才之路,大力实施“创新人才引领工程、陇电工匠塑造工程、创新梯队托举工程”,推动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实现新的提升,努力造就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职工队伍。

  点燃职工创新之“火”

  如今,“人人参与创新,时时都要创新,处处体现创新”在国网甘肃电力蔚然成风。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军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要不断通过组织引导,点燃广大职工技术创新的热情和活力,在助力能源科技强国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国有企业“大国重器”和顶梁柱的作用。

  跨越3300多公里的吉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重点工程。

  为解决超特高压线路大档距、大高差铁塔导线上作业难、单回路中相受塔窗间隙限制无法开展带电作业以及超特高压线路带电作业工作效率低、安全隐患大的难题,以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生产技术专家王胜利领军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自主研发了“小飞人”带电作业法,被中国电科院专家称为带电作业技术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助力脱贫攻坚,是众多国有企业共同的“时代答卷”。

  2018年6月,甘肃电科院劳模技术专家雷俊走进陇南市西和县大桥镇王山村,成为当地的一名驻村第一书记,随他而来的还有一支特殊力量——在公司工会的组织下,不同领域的23家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劳模专家,联袂下乡,结为精准扶贫的劳模“创新联盟”,他们将收集的扶贫技术难题纳入重点课题项目,通过联合攻关予以解决。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集中特困连片地区,曾是全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之一。如今,在劳模“创新联盟”的帮助下,第一次拥有了智能“1拖N”烘干机房、第一次拥有了五位一体智能化农业植保无人机、第一次建起了PLC智能温棚……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