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社评】
原标题:“指豚为鱼”背后是环境治理理念“跑偏”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韩韫超
那些上不了台面的小心思、小动作,很可能会成为相关地方的负面标签,损害地方形象和职能部门的公信力。公众期待能有更严格的追责问责机制,让相关责任人切实挨板子、真肉疼,更好发挥环保督察制度的监督、震慑作用。
据5月18日《新京报》报道,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近日集中通报一批典型案例,包括江西省鄱阳湖保护修复不力,生态环境问题多发。督察组成员今年3月底暗查时发现,江西九江某码头建设工程违规进行疏浚作业,疏浚船只两次发生漏油事故,建设单位未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放任油污污染周边湖面。督察组在现场暗访时看到一头小江豚正在一片油污中挣扎,当地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说“绝对不可能是江豚!它只是条大青鱼”,后又辩解“是黑鱼或者水獭”,经督察人员反复说明,该工作人员才承认这是一只小江豚,说“这只是小概率事件”。
作为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被称作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而鄱阳湖被誉为长江江豚“最后的堡垒”。新闻中某码头建设现场距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仅2.7公里,按照该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该项目的环评报告,工程水下施工应避开3月至6月鱼类繁殖期。建设单位违规作业在先,还放任油污污染湖面,暴露出重点水域禁捕要求落实不到位、江豚保护不力问题。督察组在督察中发现,鄱阳湖区仍然存在大量人为建造的矮小围堤,同时还有盗鱼团伙用拉网、电鱼等方式非法捕捞江豚,督察人员想用无人机拍照时,遭到盗鱼者的阻挠、威胁。
拒不承认、当面狡辩、阻挠威胁……近年来,在接受环保督察和后续整改的过程中,一些地方频频上演类似“戏码”——事前为接受督察的区域和项目“整容”“化妆”,事中则遮遮掩掩、敷衍搪塞,甚至直接关门、封路,事后则玩起消极整改、虚假整改的套路。总结起来,就是能躲就躲、能骗则骗,忽悠不成便恐吓威胁,再不济就装傻充愣。相关行为主体不仅有涉事企业及相关人员,甚至有当地环保部门及人员。
破坏、污染生态环境行为的背后,是力图瞒天过海的侥幸心理、畸形心态,是地方发展思维、环境治理理念的扭曲。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不仅会干扰环境治理的进展,还可能滋生“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效应,恐将形成“环境治理不拼作为拼‘情商’”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甚至会腐蚀一方的政治生态。
顶风作案、当面狡辩,不撞南墙不回头……一些地方对抗环保督察的类似“努力”,如果能用在直面问题、认真整改上,将会是另一番景象。说到底,还是没摆正“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不明白靠造假、撒谎、抵赖,某些投机行为即便一时得逞,也将后患无穷——一个谎不得不靠无数个谎去圆;窟窿小的时候视而不见,等到小窟窿变成大漏洞,最终酿成大祸,则悔之晚矣。
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的环保督察曝光了一系列典型案例,其意义重大。那些上不了台面的小心思、小动作,很可能会成为相关地方的负面标签,损害地方形象和职能部门的公信力。公众期待能有更严格的追责问责机制,让相关责任人切实挨板子、真肉疼,更好发挥环保督察制度的监督、震慑作用。
“以闻过则喜的态度诚恳接受、照单全收,不讲条件、不找借口、不打折扣,进一步细化实化整改方案,动真碰硬推进整改”,在这批集中通报中,浙江省也被曝光了典型案例,上面的话是该省省长5月17日赴现场调研督导整改工作时的表态,这也应成为各地迎接环保督察的正确姿势,成为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共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啄木鸟”的环保督察工作,其现实意义不仅是发现、纠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更要揪出一些地方、部门及人员根深蒂固的“跑偏”的理念。为生态环境保护扫清理念上的障碍,相关工作才能更顺利地推进,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成效。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