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烟台市总工会定向培养、全域竞赛、一贯制孵化探索创新型人才培育新路(引题)
靶向发力注入人才活水 “从工到匠”推动产业创新(主题)
杨明清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通讯员 宋洁
去年以来,山东省烟台市新增高技能人才6.53万人,总量达30余万人;近180家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增加高技能人才1.9万人以上……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在烟台发展壮大,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这是记者近日从烟台市总工会了解到的最新数据。
2023年,烟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62.46亿元,历史性迈上万亿元台阶。当前,烟台正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工会责无旁贷,同时也大有可为。”烟台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海涛介绍,烟台市总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育新路子,从“定向化培育,全域式竞赛,一贯制孵化”入手,靶向发力,建立了产业工人从“工”到“匠”的全周期培育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定向培养打造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组织“金种子”新职工跟踪培养、邀请专家开展新技术研修班培训、举办“工匠讲堂”主题沙龙……近两个月来,针对“电网运检数智化升级”的需求,国网莱州市供电公司工会精心组织了一场场各具特色且干货满满的技能培训活动,吸引众多职工报名参加。
“围绕烟台市总关于人才工作总体部署,我们把科技创新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以数字化信息网络为基础,广泛开展数字技能岗前培训、岗位提升培训,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储备人才。”国网莱州市供电公司工会主席林晓兵说。
去年以来,烟台市总出台《烟台市工匠人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聚焦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重点企业以及新经济领域,摸排掌握产业人才需求,以定向化培养的模式,有针对性地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不仅如此,烟台市总还配套构建了市、区、行业三级联动的“人才孕穗”机制,整合职能部门和大型骨干企业等优势资源,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组建共建实训基地、开发培训项目,涉及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从6个产教联盟、24个产业学院到30家工匠孵化基地,烟台工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打造的育才矩阵已初具规模。
全域竞赛激发职工创新创效活力
3月15日,随着2024年创新创优劳动竞赛号角吹响,潍柴(烟台)新能源动力产业园项目进入冲刺阶段。
作为山东省重点项目,潍柴(烟台)新能源动力产业园项目弥补了烟台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大三电”(动力电池、电驱系统、电控系统)领域的短板,推进烟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也是全市劳动竞赛样板和标杆。
“以劳动竞赛为契机,调动职工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参与技术攻关与创新,破解了中心大跨度超重悬吊结构、超高受限空间钢结构吊装等难点技术,为项目按时投用提供支撑。”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烟台市创新创优劳动竞赛已连续举办5届,每年带动岗位练兵百万人次以上,激发职工群众创新创效活力。烟台市总把实用技术、关键技术和解决“卡脖子”难题等作为劳动和技能竞赛的主要内容,推动竞赛逐渐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倾斜,覆盖参赛职工近90多万人次,推广应用新技术6万多项,创效90多亿元。
“五小”竞赛、合理化建议以及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等群众性创新活动也是焕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抓手。去年2月,烟台市总工会在全省率先建立职工创新创效服务基地,以“五小”竞赛优秀成果线上线下展示为载体,促进竞赛成果转化。去年以来,全市创新型班组1万多个,70多万名职工参与“五小”活动,共提出涉及环保攻坚、节能降耗技术等建议16万多条。
一贯制孵化架好人才成长登高梯
眼下,很多新兴行业企业求贤若渴,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情况。为此,烟台市总从“入学+入职+入岗”破题,创新一贯制孵化培育模式,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从职教入手,烟台市总积极为职业院校和高科技企业牵线搭桥,开展校企联合办学,鼓励开设校企共建专业、“订单班”,在理论教学、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等领域广泛合作,为职业院校学生无缝衔接产业工人提供先行保障。
烟台职业学院2019级学生王彦霖正是这一举措的受益者。“技术骨干给我们上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际,这让我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王彦霖所在的应用化工专业就是烟台职业学院与万华化学集团合作建立的“订单专业”,如今,他已经正式入职万华化学集团。
精准施培、保障激励是诸多青年职工技能提升、岗位成才的巨大驱动力。
近年来,烟台市总在全市实施精准施培方案,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为年轻职工精准提供个性化成才服务。组织技术能手、劳模工匠进车间一线,对口开展技能培训交流、联合技术攻关等活动,培养创新尖兵42万多名。
同时,烟台市总每年拨付300多万元专项资金,吸纳优秀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精尖缺”人才参加工匠选树培育。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全市技术工人待遇的通知》,打造多部门支持、多层面参与的创新激励通道,全市2800多家企业已建立职工创新成果参与分配制度,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