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史氏的31张“面孔”(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藏品故事

四明史氏的31张“面孔”(组图)

话说庋藏珍品《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

2020-07-15 09:39:49  来源: 宁波日报

编者按:

  四明史氏,是南宋时鄞县最大的望族。如果说广为人知的东钱湖史家墓道石刻,展示了南宋时期独特的人物造像和墓葬制度,那么珍藏于鄞州区档案馆的《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则形象“再现”了史氏家族成员的“面孔”,展示了南宋时期士大夫衣冠服饰的规制,并记录了史氏家族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一些情况。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堪称南宋历史的缩影,本文透过画像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显赫家族的传奇。

史简夫人叶氏

史浩

史弥远

史嵩之

南宋石刻公园(史凤凰 摄)

 母慈子亦孝 “八行”垂后人

  今年2月10日,《中国档案报》以可观篇幅介绍了鄞州区档案馆收藏的《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可见这一文献遗产的分量。

  “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满朝文武,半出史门”……说的都是南宋时鄞县最大的望族——四明史氏。

  资料显示,四明史氏来自江苏溧阳史氏,大约北宋时迁居鄞县东钱湖畔。曾经的寒门庶族,经过百余年时间,发展成为名门望族、簪缨世家。东钱湖边留下的20余处、200多件史家墓道石刻,为了解史氏家族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而鄞州区档案馆保存的《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2003年被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宝”。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不仅详细记述了南宋年间史氏家族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情况,还包含31幅作于明朝中期的孤本史家祖宗精美画像,以及一些作于清代的题跋(10件19则)。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是我国现存南宋和清代档案的一部分,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和历史具有十分宝贵的参考价值。

  31幅画像及传记,为史简、史诏、史师仲、史浩、史弥远、史嵩之、史司卿七世共31位家庭成员,均为史氏家族中有影响的人物。

  在31幅画像中,叶氏太君叶玉英是唯一的女性。

  叶氏12岁时由祖父——明州教谕叶世儒做主,和10岁的史简定了亲。她19岁嫁给史简,婚后夫妻恩爱,琴瑟和鸣。但史简23岁就亡故了。这时,无论是史简的兄弟还是叶玉英的父母都劝她改嫁,但她生下遗腹子史诏,立志守节。叶玉英昼夜操劳,节衣缩食,让儿子接受私塾教育,并亲授诗书,把史诏培养成品行高洁、才华出众的人。可以说,没有叶夫人的坚持,就不会有四明史氏一脉后来的兴盛。叶氏5个孙子中的史师才,第一个踏入仕途,后官至副相。当时的地方官楼异曾赞美叶夫人“黄卷教成遗腹子,白头亲见起家孙”。叶夫人死后受封累计18次,最高位为冀国夫人。

  史诏不负母望,德才兼备,被宋徽宗封为“八行高士”。他不愿入朝为官,宁愿长奉母亲身边。为躲避朝廷宣召,从城内洗马桥迁入鄞东大田山,后又定居东钱湖下水绿野村,他的5个儿子都生于此,并在此建立最早的祠堂——“林染桥史家”。

  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史诏五子中的史师才首登进士,此后师仲、师禾、师光相继迁入城内,在鄞东张斌桥繁衍“藤下史家”,建立了祠堂。祠堂留下了八行垂训:孝、友、睦、姻、任、恤、中、和。清道光九年(1829年),藤下史氏重修宗谱、祠堂,重新裱画祖像,并由史氏廿四世孙义震从绿野岙购画像后,重新装裱或仿绘、增补题跋,在家族公祭或重要节庆时开启木箱出示。

  1991年,宁波市江东区档案馆(行政区划调整后并入鄞州区档案馆)开展历史档案征集活动,了解到张斌桥“藤下史氏”祠堂藏有古代祖宗画像,遂与“藤下史氏”后裔东?N村党支部书记联系,东?N村于1992年将这套史氏祖像捐献给档案馆。

一门三丞相 四世两封王

  史氏家族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三位丞相: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三位丞相中,史浩被封为越王,谥号忠定。史弥远被封为卫王,谥号忠献。

  史浩,字直翁,号真隐。由于父亲去世得早,家境贫寒。史浩在四十岁之前仕途并不顺利。史浩侍母极孝,在当地留下了很好口碑。母亲60大寿时,他在钱坊间借了一笔钱为母祝寿,后来因为还不出本金和利息只好去绍兴躲债。他住在一位卖饼的婆婆家里。婆婆见史浩器宇不凡,问明缘由后,借钱给他还债赴考。而后,史浩考中进士。这一年,他已经四十岁。他后来不仅将钱如数归还卖饼婆婆,并行跪拜之礼。

  史浩中举后,调余姚任县尉,后任温州府学教授。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在他人的推荐下,史浩应召入京,升迁为太学正,不久又升为国子博士。这使他有机会与皇帝商讨大政。文献记载,宋高宗赵构对史浩“有相见恨晚之叹”。由于皇帝没有子嗣,史浩便建议他从赵家本族中太祖一系的后人里选定太子。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选宋太祖赵匡胤7世孙赵伯琮(后改名赵?Y)、赵伯玖(后改名赵璩)为皇子,并让史浩担任他们的老师。

  授课时,史浩发现赵?Y生性恭顺谨慎更适合继承帝位,于是向皇帝进谏了自己的想法。皇帝经仔细观察,发现确如史浩所说,便立赵?Y为太子。赵?Y后来继位,就是宋孝宗。

  在此期间,史浩的官职不断得到提升。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初,也就是孝宗继位后半年,史浩官拜右仆射,淳熙五年三月,复拜右丞相,登上政治生涯的顶峰。

  史浩在任时,发现了大量人才。他推荐的张浚、张焘、辛次膺、周葵、胡铨、王十朋等35人,均为所用。其中,张俊、王十朋由于政见不同,屡次弹劾史浩,史浩仍然宽宏大量,任人唯贤。他还提出为岳飞平反昭雪,上疏言赵鼎、李光无罪等,均被采纳。为政期间,他主张“先行自治,方可远图”,对金主和,反对贸然用兵。

  史浩还是一位很有文学天赋的人,《?峰真隐漫录》收录了他写的许多诗词,清新雅致,文采斐然。另外著有《尚书讲义》《周官讲义》《仙源类谱》等作品。人们敬爱这位丞相,东钱湖的小普陀景区至今流传着关于他的传说,宁波人把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习俗,也按在他的头上。

  史弥远是史浩的第三个儿子,字同叔,号小隐。这是个争议很大的人物。后世有人称其为能臣,有人则将其和秦桧、韩?腚小⒓炙频懒形?拇蠹橄唷J访衷短熳蚀嫌保?有∮质艿胶芎玫慕逃??8岁时参加铨试,独占鳌头。24岁中进士,但此后一直无多大进展。绍熙五年(1194年)春史浩去世,史弥远丁忧守孝。3年之后,他的官场生涯有了戏剧性的飞跃。从庆元二年(1196年)到开禧三年(1207年),史弥远获得了十几个显要的任命,可说一路畅达,青云直上。

  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韩?腚斜狈ナО埽?鸪?此髦髂保?访衷兜笔比卫癫渴汤杉孀噬铺弥苯玻?胙罨屎蟮让苣保?成焙?腚校?纸??娜送匪徒鹎牒停?虼松?卫癫可惺榧婀?肥德荚盒拮?>菟嫡庖蛔龇ǖ玫降笔笔看蠓蚪撞愕哪?怼<味ㄔ?辏?208年),史弥远任参知政事,拜左丞相兼枢密使。皇太子赵?因为看不惯史弥远弄权,曾写下“弥远当决配八千里”,又呼他为“新恩”,寓意他日当将史弥远流放到新州或恩州。史弥远非常恐惧,潜谋废立,让余天锡从越州觅得宗室子赵与莒,赐名贵诚,立为沂王后,极力扶植。嘉定十七年(1224年)8月,宁宗驾崩,史弥远矫诏拥立贵诚,改名昀,是为理宗。封赵?为济王,出居湖州。后来,又派人逼赵?自缢,诡称病死,自此又独相9年。史弥远历两朝擅政26年,权倾朝野,为人诟病。但他崇尚理学,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也有不少人对他持肯定态度。

  1995年,甬上文保人士杨古城、曹厚德由文保员史永和带路,在下水村官驿河头发现一块“史”字样的石碑。这是史弥远的续弦夫人黎氏的墓志铭,由史弥远亲自撰文。铭文大意是说,黎氏去世,他因为公务繁忙,无法前来,很愧疚。他的原配夫人潘氏去世较早,而儿女尚幼,全靠黎氏夫人操持家务,教养子女。自己专心事国,全靠黎氏夫人,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从文中看,史弥远为官颇为廉洁,当时,朝廷给的俸禄,他减半受之。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外研究史氏的材料越来越多,对史弥远的评价也比较多元了。

  史嵩之,字子申,号野乐,是史弥远堂兄史弥忠的儿子。史嵩之从小风流倜傥,出类拔萃。史嵩之进入官场是在史弥远的全盛时期。据说在嘉定十三年获取进士功名后,史弥远就把他安排到战略重镇襄阳城(今湖北襄阳)当户曹。史嵩之因组织改造屯田有功,受到提拔。绍定三年(1230年),他被授予爵位(从五品)。

  史嵩之曾联合蒙古灭金。金亡后,蒙古就成了最大的敌人。在对待蒙古的问题上,史嵩之主和。后来,宋师溃败,皇帝后悔没有听他的话,授他刑部尚书。史嵩之任右丞相时,能够举荐贤能如董槐、吴潜等人。但是,朝中他的反对者们攻击他专权独断、排斥异己。淳?四年(1244年)因为父丧去官。不久,太学生144人、武学生67人、京学生94人及建昌军教授卢钺,俱上书“不当起复”,并言史氏三世(浩、弥远、嵩之)执政专权误国。自此,史嵩之被罢官,闲居13年。

  不同于史氏家族的其他成员,史嵩之的墓道不在东钱湖周边,而在余姚车厩,那里,原是他的外婆家。2011年夏天,当地村民发现山上有盗墓迹象,遂向当地公安部门报警。此后,浙江省文物局专家对现场进行了勘察,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被盗的南宋古墓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专家通过墓顶上的圹志证实墓主人就是史嵩之。墓内有金丝楠木棺材一具,棺内除一件玉佩、一件鎏金铜环和一些钱币外,还发现了大量的水银以及保存尚好的丝织品。

满朝朱衣贵 尽是四明人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古代,穿红着朱者都为高官。而南宋,因为史氏家族,四明人在朝显贵的很多。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文献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南宋时期士大夫衣冠服饰规制的情况。打开该文献可以发现,31幅史家成员画像中,有头戴冕冠的,有头戴七梁、五梁进贤冠的,还有戴幞头(即乌纱帽)的。帽与冠的区别是,帽不用系带。冠又分为七梁、五梁、三梁、无梁,七梁官级最高。史家31幅画像中,19人戴进贤冠,属一品二品七梁冠的有11人,其余均为五梁冠;有13人的进贤冠外罩有薄如蝉翼的笼巾,笼巾上又饰有2只或3只金玉制的蝉和一串貂尾,在冠的顶部还有一支象征性的“立笔”。立笔又名簪笔,是一种象征性的古制,延续到明代,官级愈高愈弯折。《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有这样的解释:“至宋,施于笼巾,金蝉加于额前,貂尾加于左侧,专用于三公、亲王。”可见进贤冠中金蝉、貂尾和笼巾只有高级官员、帝王封爵者才能享用。

  最为特殊的当属史浩和史弥远。他们虽都戴冕冠,但又有区别。史弥远戴的是五梁通天冠加冕九旒,通天冠中心有金制的博山,加冕九旒是仅次于皇帝十二旒的最显贵规制。

  冠饰之外,服饰的色彩也显示官级的尊贵。史家31幅画像中穿朱领紫衣者2人,穿朱衣者22人,穿青白衣者6人。按宋代规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九品以上服青”。宁波民谚“满朝朱衣贵,尽是四明人”,从画像中可见一斑。

  史氏家族中,除了一些位高权重的官员,也有史弥坚、史弥巩、史守之等生性淡泊的隐逸之士。但无论如何,一个家族出现如此之多的显贵,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十分罕见。(赵淑萍)

编辑: 梁琼

职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