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构建京津冀创新共同体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m.auribault.com2014-03-17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三是在协同内容方面,既要采取多种举措取得突破,更要追求特色优势叠加。近年来,我市在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京津“双城记”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特别是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之后,多方积极响应,在交通、环境、产业、科技、文化、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城市群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合作思路与项目设计。这些做法非常必要,客观需要在现有条件下寻找突破口,以不断扩大战果。特别要探寻我市更具优势的合作内容,为我市发挥协同功能提供长期动力。

  四是在实施途径方面,既要重视行政方式推动,更要尊重市场决定性作用。贯彻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必须进行设计、协商和推动。但是更应看到,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改革的方向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随着更大力度的政府职能转变和下放权力,着力清除市场壁垒,经济规律将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发挥更多和更大的作用。把协同发展的结合点和重大项目置于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点之上,使协同发展实现高质量高水平。

  五是在推进方式方面,既要遵从务实的一般原则,更要注重做到高层次务实。要服务于首都经济圈的整体规划与建设,坚持务实原则。尤其在选择突破口时,更应树立问题意识,从共同关心的方面入手。站在全局和长远角度,多从应该干什么就努力干什么的角度积极谋划,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处理好其中的矛盾,关键在于创新和智慧。

  构建园区优势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

  和金生

  作为中国的硅谷,中关村的崛起无疑伴随了中国腾飞的奇迹。吸收中关村的发展经验,生成企业间密致的社交网络,把中关村的创新活力扩展到天津市和河北省是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个值得探索的议题。

  一是京津协同发展应首先研究解决吸引人才来津或河北落户的问题。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制定区域之间人才流动或天津、北京承接人才的补贴政策。

  二是京津协同发展要推进产业深度协作。北京产业结构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和上海不同,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京津冀的产业结构各自相对封闭,跨省市产业内在合作较少,难于形成互补的产业深度协作,所以北京对周边带动作用不如长三角。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启动新的产业布局调整以外,就是发展科技创新的合作,天津市和河北省努力创造条件、筑巢引凤就是一个智慧的选择。

  三是建立三地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中关村的科技资源无疑是京津冀合作的宝贵资源,和中关村一起创造新的产业园区是京津冀协作的一项突破口。需要三省市建立协调的园区优惠政策,包括承接北京企业总部转移,改变河北天津在获得北京技术外溢方面落后广东、上海等的状况。天津应该创造更好条件承接中关村的技术转移,以科技园的形式遴选产业和吸引企业总部,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天津拥有便利的出海口和交通设施,具有相对丰富和价格低廉的土地,积极吸引这些总部来天津落户不失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良策。

  多层面推进

  创新共同体建设

  市科学学所所长、研究员

  李春成

  交通同城,文化同源,问题同性,未来同在;战略共识,合作共赢,发展共荣,成果共享;这“四同四共”,体现了京津冀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与价值共同体。要在多个层面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建设。

  一是在中央协调指导下,以高铁、高速沿线的科技园区、开发区等节点为支撑,共同规划建设京津塘高科技新干线,着力产业布局和分工合作机制构建,着力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聚集整合,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京津塘高科技新干线品牌,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

  二是发挥中关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关村在天津和河北省建设一批科技园区。天津要重点搞好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等大型合作项目建设。

  三是加快京津冀各类园区(开发区)产业布局调整和创新升级,大力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采取园区(开发区)与专业对口的大院大所、大专院校结对子,开展战略合作,加强与中关村为中心的高端创新资源的对口链接等措施,构建园区、开发区、示范工业园区的创新共同体。

  四是完善产业链分工和创新链合作机制。在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商业链的分工合作、创新链分工合作下功夫,构建合作机制,形成专攻有术的核心竞争力。天津要发挥滨海新区高水平研发转化基地的功能定位优势,与首都形成创新链错位发展,加强技术对接和技术支援,加强产业研发转化大平台建设,聚集包括北京在内的全球研发转化资源,疏解北京的转化功能和产业研发功能。

  推进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

  拓展区域一体化新格局

  河北工业大学教授

  张贵

  一是加快推进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拓展思路。按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的要求,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以“缺链补链、短链拉链、弱链强链、同链错链”为思路,形成自研发设计至终端产品完整产业链的整体优势,最终形成“企业拉动、项目带动、集群驱动、区域联动”格局,全面增强我市和整个京津冀区域产业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二是着力打造若干条产业带,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在产业对接协作方面着力打造七大产业带和数十条产业链,由易到难分层次推进:环京津商务休闲旅游产业带、环渤海石油海洋化工产业带、京津冀北电子信息产业带、京津冀现代物流产业带、渤海湾船舶修造产业带、京津冀新能源产业带以及中国北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带。推进和优化调整五条产业带:首都第二机场—天津北部三个区县—廊坊—京东片区—京南片区的环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和临空经济区;北京—天津—廊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产业带;邯郸—邢台—天津—唐山钢铁和纺织专业化产业带;石家庄—保定—衡水传统服务业和传统制造业产业带;张家口—承德—秦皇岛供水、空气、旅游等资源型产业带。部分金融、教育、医疗、研发机构和中心也要纳入产业对接、互补互促的重点范围。

  三是加快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与我市产业对接相结合。我市在产业对接和承接过程中,应从单纯的由梯度转移为主转向城市功能为主。针对北京可以疏解的四类产业和部门,即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链上游产业、非市场因素决定的公共部门、部分央企总部、“三高”企业,提前做好承接规划,突出本地区和城市的功能和定位、优势和特色,避免各个地区各行其是,造成无序和生态破坏。

  四是构建区域一体化新机制,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创新中央对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官员评价等体系;改革地方财政、税收等区域利益的分配和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基金;衔接、协调、统一三地的法规、政策,实现发改、国土和城乡规划“三规合一”,从制度上保障区域协同发展和一体化进程。政府层面,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联络员、专题工作小组;企业商业层面,共同培育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开展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市场化,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民间团体层面,加强民间交流和合作、重视非政府组织作用、培育和营造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应对共同需求与挑战

  加强京津冀协同创新

  科技部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王书华

  一是要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这一核心。这就要求在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协同发展中,一方面,要在产业优化的基础上,从京津冀三地更大的地域空间出发,围绕全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与空间格局。另一方面,要完善、放大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试点政策,促进京津冀区域内形成一体化的创新政策环境,如中关村试点政策等。

  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协同创新中的决定作用。一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以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加快推进要素市场的一体化进程。为此,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思考、确定当前的人才、技术、资金、知识产权等资源配置、要素资源流动与共享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是哪些?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破解三地发展中的共同难题、破解首都经济圈中城市群发展中的难题,不是政府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政府要发挥引导、推动作用,但不是代替作用;搬迁什么、疏解什么,切忌采取行政指令。

  三是要与首都经济圈的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过程应该是以京津“双城”为核心,由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城市体系为骨架的区域创新网络形成过程。具体来说,应该是以京津双城为核心,以京津冀城市群为创新载体,以京津科技新干线等若干经济带为走廊的空间格局形成过程。

  四是要推进和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立足体制机制创新、科技资源流动与共享的制度创新、城市群产业创新创业环境等三方面具体着手,才能真正把首都经济圈打造成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力引擎。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