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世界难题!徐连龙团队研发特种缆绳为蛟龙号拴上安全绳-工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工会

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全国委员会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破解世界难题!徐连龙团队研发特种缆绳为蛟龙号拴上安全绳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杨明清
2020-04-20 10:30:47

徐连龙团队研发的特种缆绳应用于科考船只,成功破解深海潜标数据有线实时传输的世界难题——

  阅读提示

  徐连龙和他的研发团队注“神”于绳,用钻研和创新让一条条看似普通的绳子“上天下海”。他们研发的特种缆绳应用于科考船只,打破了物探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大海深处,我国某大型海洋石油物探船正在巡航作业,船尾拖曳着的12条物探缆犁开深蓝……通过物探缆上的探波器等传感设备,实时将信号输送回船上,借以分析海底地质构造,寻找油气资源。这条长度达12公里的物探缆如何做得既轻便耐用又能达到金属一样的断裂强力和延伸率,保护脆弱的光纤不被折断、拉断,是保障物探作业顺利实施的前提。

  成功研制出这套物探缆的,便是青岛海丽雅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徐连龙和他的研发团队。

  也是这支团队研制的缆绳,将蛟龙号潜水器的许多深海试验仪器送入海底,并为蛟龙号拴上了安全绳。

  在蛟龙号深潜不断创造世界纪录的过程中,布放回收等3个关键系统均使用了徐连龙团队研发的一款海洋物探绳缆。这些物探缆绳一次次接受深海复杂环境的考验,圆满顺利地帮助蛟龙号完成深潜任务。

  2008年,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徐连龙,对特种绳缆行业还很陌生,为打好基础,他甘愿前往生产一线做一名普通的值车工,扎在车间一干就是三四年,天天与机械、油污打交道。

  凭借不懈钻研,从事研发工作10年来,徐连龙已发明绳缆上百种,他研发的特种绳缆可适用于海下8000米深度,绳缆表皮与内芯的移滑度为0、强度达到同直径钢缆的2~5倍,在-196摄氏度~560摄氏度环境下不分解、不熔化。

  “技术研发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耐得住寂寞,有足够的耐心和长久的积累。”徐连龙告诉记者,一条物探船上的物探缆在深海应用过程中需要悬挂众多勘探设备,为了保证设备上信号线在复杂的深海中不断裂,传输数据稳定,绳缆的延伸性必须达到钢缆级别。

  “科考船探测时间长,海水腐蚀性强,如果用金属材料,不仅加大科考船的负重,而且三五个月就会被腐蚀,所以只能寻找适合的原材料。”徐连龙说,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熔点、沸点、耐腐蚀性等物理和化学条件的筛选,最终选定了200多种材料,之后再一一进行严格的实验测试,不敢有丝毫马虎。

  在研制物探缆的3个月里,徐连龙一直吃住在实验室,经过数百次测验,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原材料。但这只是第一步,之后还需要从处理工艺和编制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度研发,至少还要经过7道工序,才能制成绳缆。

  每一股绳芯要捻多少圈、捻的力度要什么级别、编织绳芯的密度和直径要达到多少……这些都需要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试验。

  经过两年的攻坚克难,徐连龙带领团队研发生产的物探缆强度是相同直径钢缆的两倍,重量却只有钢缆的五分之一,成功应用于科考船,打破了物探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其中,蛟龙牌脐带缆,被应用于我国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热带西太平洋综合考察,成功破解深海潜标数据有线实时传输世界难题,打破了以往海底数据采集周期在1年以上的局面。

  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技术骨干,10年来徐连龙申请专利47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省级标准两项。

  在他看来,科研人员要有“工匠精神”:“第一要务实,要耐得住寂寞,肯吃苦;第二要有信仰,把自己的产品看作是有生命的作品;第三就是肯钻研。”

  在徐连龙的带动影响下,公司研发人才不断涌现,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海丽雅集团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以特种绳缆、应急自救产品等研发生产和服务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跻身特种绳缆行业龙头企业,拥有专利1600余项,201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徐连龙也先后荣获“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并获评“大国工匠”“中国纺织大工匠”“青岛工匠”等 。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 葛文琦

图片新闻

全总要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

新闻排行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中国工会普法网|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中国职工教育网|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京ICP证10058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