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把生活炼成了钢-工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工会

职工园地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工人把生活炼成了钢

2020-03-24 15:57:57

  《百炼成钢》

  唐朝晖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首钢轧钢作业区。唐朝晖摄

  唐朝晖

  唐朝晖,1971年出生,湖南湘乡人,现居北京。《青年文学》《西藏人文地理》杂志原执行主编,出版有非虚构文学作品《百炼成钢》《一个人的工厂》《折扇》及诗集《通灵者》《梦语者》《心灵物语》等图书。

  疫情期间,我很无能,一篇文章也没有完成,全是些碎片性的文字,每天写了又删,删了又写。但那些依旧坚持在疫情前线的和刚刚去世的医务工作者们,不断地撞击着闲置在家的我,他们是最可敬最让人心痛的劳动者。多年来,蔡元培先生身体力行的“劳工神圣”,一次次穿透滴水不漏的数字网络信息平台,在我耳边掷地有声,鼓励着我心静神安地接近一位位劳动者,聆听他们的声音,体会他们的感受。

  2015年,与韩敬群先生聊天,他知道我有在湖南铁合金厂当过十年一线工人的特殊经历后,他建议我写本首钢工人的非虚构作品。首钢在一般人的概念里,就是北京的石景山和后来搬迁的新址河北曹妃甸。其实,在迁安、秦皇岛、长治、贵阳、六盘水等七八个地方都有首钢的大型钢厂。从时间的轴线来看,这些工厂都建于近一百年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贵州的水钢建于1966年,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战略性工程。石景山钢铁厂建于1919年。我最看重的空间感,更让人兴奋,在这些不同工厂里的工人,来自全国各地二十多个不同的省市,他们熟悉各自家乡的生存状态。不同地理环境下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经历,是不应被遗忘的,是我最看重的。有的工人从煤矿系统转过来,清楚地记得父辈们进出于矿井的样子,我甚至要他们画出了当时的生活区和工作区图样。很多工人都经历过不同企业的繁荣,到后来的落寞,但他们始终葆有一颗深怀理想的快乐心情。

  从2016年正月开始,我一个人开车,每次以北京为出发点,最远到贵阳和六盘水,近一点的到山西长治。中国这些大型钢铁企业,都有自己的生活宿舍区。在工人生活区里,我住过宿舍,住过工人公寓,也住过工厂的招待所。住下来,在生活区里散步,与工人们聊天,是一件很舒坦的事。我采访到了五位九十多岁的老师傅,他们的柴米油盐,一点一滴的细微感受,就是一部中国百年的苦难史、成长史。有些中年工人,她们把自己的家、把父母的家,包括工厂休息室,打点得很有条理。有些工人在经历重重灾难之后,依旧把自己的理想供奉在灵魂最高的地方。

  我重点采访的人要求只有一个——一线工人。

  我是工人出身,与工人做朋友是很容易的事情,这给我的采访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他们在工作时的一个动作,我就能理解到他这几年对工厂情感的复杂性。一部分工人的采访,是在安静的房间里进行的。有一部分在工作岗位上,在工人的休息室,或者高炉旁找个没人的角落。也有一部分采访是我在生活区,与工人聊天得到的素材。三年来,我采访了一千多位工人,详细采访的有近三百位。

  中国这一百年,发生的事情太多,变化也太快,重工业里的一线工人们,他们与时代发生碰撞之后的生存环境如何?他们现在的工作、生活条件如何?他们从哪条道路上走进了工人阶级队伍?我写工人出铁、轧钢、运输、清渣等工作时的生存状态。我们的谈话也会随工人们回家,回到他们的过去,回到他们的童年,回忆起他们的父亲母亲,回忆起青年时期他们的各种纠结和工作场景。

  工人把生活炼成了钢。所以,生活和钢铁是我眼中的工人形象,看到工人的个体生命在各个时期的感受,是我创作的使命。

  我与工人们站在与铁水、钢板、高炉最近的地方,感受铁水照在脸上,感受钢铁的每一次触摸。去水钢那次,正逢大雪,我与工人们踏雪而上,以螺旋形的方式爬上大山旁的高炉,雪飘飘扬扬地落满山谷。

  有好几位工人与我聊天,都泣不成声。我与他们感同身受,因为三十年前,我与六千位炼铁厂的工人们生活了整整十年,形影不离,我们一同经历过高歌狂欢的日子,也经历了低迷和无望,我的身体时刻感受着劳动者血液的浓稠度,感受着他们今天的悲喜。我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边采访边创作,很多工人的故事,写着读着,也止不住流泪。

  贵钢有位工人已经去世了,他是工人队伍里文学创作极其优秀的一位,曾在《北京文学》《山花》《青年文学》等杂志上发表过作品,尤其是《中篇小说选刊》选载最多。他叫黄晓延,去世前,虽剧痛,但他强忍着,他不忍让读高中的女儿看到自己的难受。女儿从教室来到父亲的病床前,握住父亲的手,没说什么安慰的话,也没哭,她知道父亲即将离开自己,她只是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一句一句地背着唐诗,一首接一首地背诵,不停地背,这些诗词都是父亲小时候教她的。黄晓延在女儿的背诵中离开他爱着的这个世界。女儿后来考上了北京大学,之后留学美国。因为怕打扰,我不忍心采访黄晓延的女儿和妻子,只是采访了他的一些老朋友、老同事,包括陪伴他度过最后岁月的工人。大学同学为黄晓延出版了一套两册的《黄晓延小说集》,在几个网店下单,店商都说找不到这本书了。最后,还是找贵州《山花》杂志的李寂荡主编和李晁,在批评家苑坪玉那里借到此书。工人们的讲述、主人公创作的文学作品,构筑成了我文字世界里的黄晓延。

  科技的发展,智能势必占领工人的岗位。工人群体数量近年在锐减。一个岗位由曾经的三十个人,到现在的五六个人。我采访了一位拥有双学位的90后一线工人,他喜欢做程序,今年给两个人的岗位装个小程序,就减少了一名工人,明年在那里装一个小程序,那里又节约了一些能源。

  工人阶级的这一百年,经历跌宕起伏,是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百炼成钢》除了用文字记录工人的生活之外,我给每一位采访的工人拍了很多照片,有抓拍的,有些是带着主题拍的。艺术家车路从我数万张照片里一张张地把工人的人像抠出来,放在一起,组合成各种主题图片作品。有的做成三五十位工人的长卷,有些是数十人的背影,有些照片是一位位工人的正面像,都是劳动者的群雕式作品。

  与工人交流,很多时候我会让摄像机成为第三位在场者,记录采访的全过程。镜头里,只有工人一个人的影像和我与他的声音,不少于一个半小时拍摄的工人大约有一百多位。我把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融于非虚构文学的创作中,希望用学术的精神来完成这部作品。我会经常想起梵高画中那位吃土豆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位正直的病人,还有卡夫卡讲述的土地测量员先生,还有赫拉巴尔作品中那位垃圾厂里的工人与尼采和老子的亲近表达,让人心生欢喜。我相信直觉感受和学术精神是非虚构文学作品飞翔的翅膀。中国工业、中国工人阶级、中国劳动者,同样有着诗意的迷人故事,只是在等待我们去一点点发现和完成。

来源: 北京晚报
编辑: 葛文琦

图片新闻

全总要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

新闻排行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中国工会普法网|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中国职工教育网|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京ICP证10058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