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标准体系促进制造业高品质发展
2017年,我国空气净化器产量为1357万台,而近期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的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则显示,在空气净化器方面,被抽查的28家企业生产的28批次产品,检出9批次不合格,不合格检出率为32.1%。
当大型装备制造不断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时,在日常消费品领域,产品质量依然有待加强。由于缺少在专业领域小而专、小而精、小而强的制造企业,许多日常消费品依赖劳动力和材料成本的低廉来实现薄利多销式生产和销售,但一旦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这些日常消费品的竞争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然而,在现实中,“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依然时有发生。“比如我购买原材料,按照标准去买,但材料生产商本身就缺斤少两,达不到标准的厚度或精度。还有一种情况是,本身的行业标准设定就很低,于是大家都生产最低标准的原材料,成本低,反正制作出来也看不出区别,于是制造商都去买最便宜的材料,结果形成‘劣币驱逐良币’。”一家工业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师向记者坦言:“企业天然有逐利性,靠企业自律是不行的,要有严格监管,但监管的前提是,要有严格的标准。”
根据中国标准研究院发布的《2017我国标准起草单位大数据报告》,2001年~2016年,国家标准发布数量年均增长5.5%,国家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标准化法》施行,取消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仅保留强制性国家标准一级,以实现“一个市场、一个底线、一个标准”。与此同时,新法进一步明确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职责,并对推荐性标准制定范围作出限定。
除此之外,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大量走出海外,如何适应国际标准也是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已经达到2.14万亿美元,而在2016年,我国向海外市场出口汽车73万辆、金属加工机床831万台、电子计算机2.06亿台、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15.91亿台、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7025亿个。
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长马玉璞曾表示,目前国际标准多由发达经济体制定,或多或少对发展中国家不利,我国一方面应多派专家,到国际标准化、特别是技术标准化组织发声;另一方面,我国的研究机构、企业、高校等,也应结合实际,努力参与甚至影响国际标准的制定。
高技能人才成高品质发展的“最大底气”
被评为中国中车“高铁工匠”的中车株机公司电气装修工谢光明向记者坦言,他非常喜欢回自己的母校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师生交流。一方面,他能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也能向母校的专业老师请教。
制造业的品质革命,离不开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被评为“北京大工匠”的首钢机电公司数控车工高级技师卫建平,这样向记者形容数控机床应用带来的改变,“过去做工件要靠摇摇把,而现在是用编程”。中国电子学会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450万人。
技能人才缺口,不只局限在关乎工业制造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在全国范围内,截至2017年底,我国就业人口总量7.76亿人,其中技能劳动者1.65亿人,占21.3%,但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万人,占6.2%,高级技工占比仅为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的一半,缺口人数达到八位数。“制造业的产业和技术工人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这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制约制造业品质革命的严重隐患。”中金岭南有色金属公司丹霞冶炼厂设备工程部副部长罗振说。
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求贤若渴,但职业院校能否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则成为破解技能人才缺口的关键。对于这一问题,教育部于2014年开始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到目前已经有9万名职业院校学生受益于此。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联合多家知名企业,共建了虚拟现实、大数据等6个集实训教学、创新研发、创业孵化于一体的跨界学习中心。校企合作,使得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所需。
企业不仅需要招聘到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也需要在发展过程中留住高技能人才。为此,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都已经对高技能人才开放落户,一些地方针对高技能人才也有相应补贴。在今年的“抢人大战”中,西安市户籍人口从去年的905万人增加到今年年底的近1000万人,而在技能劳动者方面,高技能人才达到了38.05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而在广东佛山市,截至2017年底,该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8.75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