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张东堂:用生命为群众念好“五字”真经(图)
//m.auribault.com 2017-04-13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干起活来不要命”的村支书

  2009年,张东堂被确诊膀胱癌,医生告诉他,他的生命还有不到5年。是歇下来度过余生,还是甩开膀子继续干?

  倔强的张东堂选择了后者。

  “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身体上、精神上都有些扛不住。”张东堂说,“但是一回村,看着一屋子来看我的乡亲,一想到村里还有那么多活儿等着我去安排,我的心就定下来了,不能就这么趴下了。”

  多少个日日夜夜,张东堂在与病魔殊死斗争的同时,都奔波在路上。由于人口分散,四龙庙村最远的人家住在离村支部10公里外,为充分掌握每户村民的生活状况,他骑着小摩托,把大山里每一户人家跑了个遍,大到红白喜事,小到养猪喂鸡,但凡村民有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村民家中或地头。妻子李文荣心疼他:“你不要命了?别干了!你不干,玉米照样种,小麦照样收,你得专心养病。”张东堂不同意:“你能不能让俺活得有点尊严,死前为老少爷们儿干点实事,不然这村支书算是白干了。”

  就是这个“不听劝”的村支书,在关键时刻,总能撑起村民们的主心骨。2009年,四龙庙村刚开业两个月的漂流项目被一场特大洪水冲毁,不仅让投资商近3000万元的投资打了水漂,也让四龙庙村村民们的希望成了泡影。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张东堂没有被击垮,他对村民说:“我连死都不怕,还怕这点洪水?漂流没了再建,我就不信这个邪。”在他的奔走下,2013年,投资近4000万元的“漂流旅游”开始重新施工建设。这期间,张东堂始终坚持在一线。一天,赤日炎炎,张东堂正和村民们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突然脸色发紫,昏厥不醒,经医院抢救才保住了性命。医生警告他:“你不能再这样劳累了,一定要专心养病。”

  但张东堂又没听劝,他要和死神抢时间。因为这个项目不仅能给四龙庙村每年带来20多万游客,还能让45位村民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焦裕禄同志可以忍着肝病查风口、探流沙,可以做到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我也要向他看齐。”张东堂说。2014年夏天,漂流项目盛大开业,终于了却张东堂一桩心愿。

  “肚子疼得厉害,控制不住自己,经常吐。”现在张东堂的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肠胃,说话时经常要捂着肚子。不过,这个刚强的汉子把脸一扬,坚定地说:“想那么多干啥,还不如好好干点事情,把病忘掉!群众信任咱,咱就得好好干。”

“党员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

  “他经常忘记自己是个病人。”这也许是群众对张东堂最贴切的肯定了。

  张东堂是渑池县人大代表。去年初,在渑池县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召开前夕,他脚上长了骨刺,无法走路,几乎所有人都以为他要缺席请假。大会开幕当天,张东堂却在别人的搀扶下,提前半个小时到了会场。“我脚上的病不是大事,人大代表的责任更重要。”张东堂说,“我是群众选出来的代表,我要把群众的声音带到会议上去。”

  “现在俺们的日子可比以前好过多了,张书记的‘五字’真经确实管用。俺知道,他是在用生命念‘五字’真经啊。”谈起村子的发展,村民刘大爷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

  这“五字”真经,就是张东堂定下的“学、建、联、管、干”,全村党员要学习党章、法律法规及相关的大政方针,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和能力;制定廉政、财务、党建等制度;每个党员干部必须联系一个或多个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伤残家庭……张东堂说,这都是他服务群众多年的心得经验,也是一个党员的硬性标准。

  张东堂要求村干部定期走访村民,管辖范围内每家每户的情况都要清清楚楚。对他人的严要求,来自于自身的高标准。2013年,张东堂多处奔走,筹资28万元新建了四龙庙村组织活动场所,并坚持带头落实村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他说:“群众来找,都是有事,不能叫群众找不到干部。”2014年4月份,他又多方筹资12万元,新建了长40米、宽3米、高3.5米的漫水坝,解决了该村羊角岭组70户群众的出行难问题;12月份,经过他多次协调,渑池县水利局投资15万元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王沟、羊角岭、丁阳沟、四龙庙、下院5个组210户群众的吃水问题……

  在张东堂的示范带动下,为民义务服务在四龙庙村党员中蔚然成风。村主任陈宝松不仅把自家的面包车当作村民的“公车”,而且每年还义务为全村村民放12场电影;村委委员宋点军把自家三轮车当公车使,免费为村民运送化肥等物品;村委委员王保云开着自家三轮车送村民看病办事,随叫随到,分文不取……这些年,四龙庙村党员每年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不下百余件,连续20多年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治安和上访案件。

  “把身边小事做好,把应尽责任落实”,初春的暖阳把张东堂胸前的党徽照得闪闪发亮。他说,“胸前有党徽,心中有百姓,肩上有责任,只要有这股子劲儿,乡亲们脱贫就有信心”。(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王佳宁)

1 2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