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刘泥巴”:传统手工艺不要害怕“抄袭”(图)
//m.auribault.com 2016-06-24 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钟表是岁月的宝贵痕迹

  采访过程中,刘国瑞的展馆里会不时传出悦耳的钟表报时声。这时我们才注意到,展馆里还有几十台大大小小的古董座钟。“这台钟俗称‘两柱400天’,上一次发条可以管1年零1个月……”听着刘国瑞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这些老玩意,我们才发现他还是一个钟表收藏家。

  十岁那年,刘国瑞偶然修好了姐姐家一只进口闹钟后,就对这个“高级玩具”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时候的小闹钟很便宜,差不多1块钱1个,父亲给我买了好多个,供我拆装、研究。”刘国瑞回忆。

  刘国瑞还想出了在每个钟表齿轮上标号码的方法,“我会记下每个号码的齿轮是做什么的,不断观察,就可以知道它们是怎么运转的。”

  刘国瑞坦承,收藏钟表只是个人爱好,目前自己拥有的二三百台古董座钟并不能说有多名贵,但这都是过去岁月的宝贵痕迹。刘国瑞眼下最珍视的是一块铜制的座钟内芯,“你们看上面刻的‘汉口庆威监造’几个字,原来教科书里都说新中国成立前的汉口没有制钟这个行当,但这块内芯推翻了这个观点。”

  传统手艺不要害怕“抄袭”

  就像自己当年子承父业一样,刘国瑞的儿女也成为了地道手艺人。眼下,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做玉雕,唯一的女儿则跟他学做剪纸。刘国瑞认为,“非遗”文化艺术作品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故步自封,“最后死在老祖宗的传统上”。

  “我做圆木作品,没有像我父亲那样把它们做成真正的生活用品,而是把它们做成了微雕艺术品;我做花灯,就大胆加入了光、电这样的现代手段;做剪纸,则不断尝试如何把一张纸剪出立体感。”刘国瑞表示,传统手工艺也是需要发展的,不能因为是“非遗”就永远一成不变。

  因为年事已高,近两年一旦有文化交流活动,刘国瑞都让女儿“代劳”。他说,年轻人视野开阔,到外国、外地多看看,会找到更多的创作灵感。他指着几只形态各异的纸昆虫让我们看,“这是我和女儿按照昆虫图谱画图,然后用立体工艺剪出来的,外国客人非常喜欢”。

  刘国瑞还说,无论是什么人到了他的展厅,都可以随便拍照,“很多手艺人没有自己的新创造,所以才害怕别人抄袭;但我们总在动脑筋想新点子,所以我们不怕。一门手艺要发展,必须欢迎大家一起进步。”(记者欧阳春艳)

1 2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