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刘文西:一位画家一辈子的黄土情(图)
//m.auribault.com2015-04-10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制图:蔡华伟

刘文西画作《毛主席与牧羊人》。

2015年3月4日,陕西横山县,刘文西和腰鼓队、秧歌队群众在一起。记者 龚仕建摄

  “刘文西是真爱陕北,真爱陕北的人民!”跟随刘文西到陕北采风,88岁的陕北老汉张安财的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看见两瓣桔子掉到地上,行动不便的刘文西招呼助理捡给他。助理马上捡起来洗洗吃掉,并悄悄对记者说:“老人家最不能容忍农民的劳动果实被糟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刘文西已与陕北乡亲有了太多的相似点,已与陕北的黄土地融为一色。陕北人朴实、善良、勤劳、厚道,与这块黄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刘文西时刻提醒自己,要时时处处地用心感受他们的情感,将他们的精神风貌传神地勾勒出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从来没有动摇。”刘文西和他开创的黄土画派的同事们交流时说。他对劳动人民的描绘,其实就是在塑造历史和人物,刻画他们的性格、表情、内心,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需要,后人会在这样的作品中看到这个时代陕北人的真实风貌。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这是刘文西实现“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艺术主张的方式与方法。对人民浸入骨子里的爱是他坚守的“传统”,深入生活是他创作与创新的不竭源泉。

  这个崭新时代呼唤更多的刘文西,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去歌颂人民,为人民而创作。

  盼望着,盼望着,陕北乡亲像盼亲人一样又盼来了刘文西。

  看得出,被熟悉的乡亲们团团围住,对这位著名老艺术家来说,是一种至高的享受。

  一顶淡蓝色的解放帽,一身洗旧了的银灰色衣裤,这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老刘”,从1957年始,90多次到陕北深入生活,走遍了陕北26个县,和乡亲们一起过了40多个大年,结交了数百位农民朋友。

  在这里,他画了几千幅农民肖像和上万张速写,创作了几百幅展现领袖风采和陕北乡情的力作。他的《毛主席与牧羊人》曾经风靡一时,他画的毛主席像被第五套人民币采用。

  农历羊年正月,陕北寒气未消,延河的结冰还没融化,安塞的腰鼓仍在新年的气氛中回响。82岁的刘文西率领30多位画家组成的黄土画派写生团再次来到延安,来到陕北。这是黄土画派第二十五次到陕北采风写生过大年了。

  老刘又回来了

  “老刘回来了!”刘文西一出现在延安市宝塔区桥沟镇二十里铺村的村头,乡亲们立刻围拢上来。

  “张安财、袁有胜、石资忠、袁资兴……”刘文西紧紧握住乡亲们的手,一一叫着他们的名字,拉大家坐到了粗糙的板凳上。

  “您还认识我吗?”70多岁的村民张云发来到刘文西面前。“你是驴圈呀!我正要去你家呢!”刘文西一下就叫出了张云发的小名,在场的乡亲们都笑了。他说着就起身,拉着张云发往家走。

  还没进院门,张云发的老伴就迎了出来,两口子一边一个拥着刘文西坐到了窑洞的炕沿上。“你们妈妈马桂花,对我可好了,当年在你家窑洞一住就是半年,她给我洗衣做饭,可惜10多年前就走了……”

  这时,张云发放开紧握刘文西的手,拉开炕边橱柜的玻璃门,四处翻找他母亲跟刘文西当年的合影。“20多年前的照片,很珍贵了。”刘文西端详着照片,眼含泪水。

  汽车在山间爬行两个多小时后,到达安塞县楼坪乡魏塔村。这里山原连绵,沟壑纵横,枣树遍坡,望着高低错落的老窑洞,刘文西显然激动了。

  有村民告诉刘文西,附近有个叫“洋芋疙瘩”的小青年想现场为他唱歌。“亮一亮那个嗓啦子我定一定那个音哎,我把咱们这二道圪梁唱上几声……”一曲《哪哒哒也不如咱山沟沟好》歌罢,刘文西高兴地拉着“洋芋疙瘩”的手说,陕北的信天游有特色,你唱得好,我们一起合作一首。“敬爱的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在场的人们都跟着他们两人一起唱了起来,歌声嘹亮。

  在榆林市横山县,听说刘文西来了,为了让这位老艺术家再感受一下陕北的民风乡情,再感受一下陕北老腰鼓的雄风,十里八乡的村民组成了横山老腰鼓、陕北秧歌表演队。刘文西沉浸其中,他接过秧歌扇和花伞,慢慢地和乡亲们一起扭了起来,转了起来。

  鞭炮炸起,红枣捧起,花伞旋起,信天游响起:“走了一家又一家,这是一家好人家,前院毛驴后院牛,鸡鸭一大洼。”一片片彩团花影,一片片人头攒动,一片片黄土飞扬,刘文西和他的写生团完全融入色彩缤纷的腰鼓方阵中。

  “手弹三弦腿打板,欢迎刘老一行到定边。去年见罢今又见,恭祝您老多康健。”在定边县安边镇,欢迎刘文西的乡亲们在秧歌、高跷、跑旱船表演后,有“陕北第一女说书匠”之称的牧彩云即兴表演了陕北说书,“黄土画派刘文西,曾经百次到陕北,画山画水又画人,画不尽他的老乡亲……”

1 2 3 4 5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