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春运带着乡愁回家
//m.auribault.com 2016-02-02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更多

  “半城镇化”下的难题

  春运,在万姐夫妇心中,是一张抢不到的车票;在交通部门眼中,是一场必打的硬仗;在政府部门工作中,是年年集中部署的重点。不知从何时起,它成了个困扰政府的难题。

  春节期间,各大城市纷纷上演“空城计”,平日宁静的乡村却迎来难得的热闹。数以亿计的人口从大城市迁入迁出,折射出我国目前“半城镇化”的现状。这个“半”字在农民工身上体现得更为鲜明:维持生计的工作在城市,生活依存的基础在农村;家庭成员的一半在城市打拼挣钱,另一半在农村生活留守;社会保险在城市,医疗养老则在农村。

  “再坚持几年,等把小女儿供完大学,我们就回家,不出来了。”对于北京,万姐一直保持着“过客”心态——这里确实比老家好,活儿多,挣钱多,但不是属于他们的。如果不是因为收入高,他们不会留在这里这么多年。

  “北京是好,我们孩子在北京读书那几年特别聪明,普通话讲得很好,见人也很有礼貌。后来回到老家,这些好习惯全都丢了。”万姐有些惋惜,大女儿回去以后因为没人管,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高中没毕业就打工去了。为此她和丈夫把读书的期望寄托在了小女儿身上,“只要她肯读,再辛苦我都供她,念到博士我也供她到博士。”

  和万姐夫妇一样,我国2亿多跨省流动,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中大部分虽然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万姐一家的经历就是他们的缩影:他们的孩子不能参加本地高考,最晚初中之前都会转回老家去读书;他们最怕生病,一次感冒也许就要花掉几周的收入;他们没资格申请廉租房,白天打扫着雇主上百平方米的房子,晚上只能回到不足10平方米的地下室栖身。

  数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城镇户口和城镇居民待遇,也正是他们,成了春运客流的主力军。

  春运,有解吗?

  为了回家,火车、汽车、摩托车……人们动用了所有能使用的交通工具,相关部门做出了艰巨的努力,提升铁路、公路运力,然而运力的“窟窿”因为城市化进程的纵深、人员的加剧流动而难以消弭。

  面对巨大的运力缺口,为何不能增加运力满足需求?前铁道部人士向记者指出,春运期间,客流在短时间内集中暴发,如果按春运时的需求规划铁路建设,将造成平时资源闲置,是巨大的浪费,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看来,化解春运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尽可能实现生产要素的均衡配置,将大量的资金、技术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吸纳当地的就业人口。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镇化本身就是综合问题,如果只是让农民上楼,扩大城市的范围,而不破除城乡分割,给农民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就无法阻止流动人口涌向几个大城市打工。他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应是城镇化题中之义,相关制度建设和改革必须跟进配合。如果我国最终达到高度的城镇化,同时推进产业转移、加大公共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更多人就可以在本地就业,平时就和父母妻儿在一起,也就不存在春节回家的问题了。加上铁路运能合理提高、管理服务改善,春运或许就将不是难题。

  此外,有关专家提出,除已经形成的三大城市群外,在中国的中部、西部应该有更多的城市群,中部是湘鄂赣皖“中三角”,西部就是成渝城市群,这将改变中国的经济版图。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部署,重点要解决“三个1亿人”的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就近就业无疑将成为缓解春运难的重要因素。

  万姐告诉记者,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再走自己这条路,她建议孩子在四川省内工作。“这些年四川发展很快,将来也许会更好,工作也不算难找。我不想她再受我这样的罪了。”万姐说。

1 2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