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老家的那个世界,我们已经很难再回去了”
//m.auribault.com 2015-03-01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湖北利川——北京:

  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逻辑

  经过几次囤票、换票,2月16日,在北京工作的刘春蓉终于“捡漏”买到了一张从北京回湖北利川的火车票。高铁一等座,1028元,虽然价格昂贵,但却抵不住一颗热切的回家的心。

  2月19日,她和往年一样,随着家族的亲人们,上山给祖先上坟,“20多年了,没有哪一年不去的。”仪式是古朴严肃的,在不算崎岖的山路上,她能很快地找回对家乡人与情的记忆。

  “老家与北京完全是两个社会,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逻辑。”从事影视行业工作的她说,在北京生活圈子并不大,“在北京聊的天,不接地气。”

  家乡人眼中的她既清晰又模糊,清晰的是“在北京工作”这五个字,模糊的则是她的生活,“除了至亲,没有人会真正关心或者理解你的生活细节,生活状态。”让她觉得尴尬的是,提到自己的工作,亲友们并没有太大的热情,“不像银行柜员,也不像公务员,我的职业对家乡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她笑了笑说,“还是那句话,不接地气,工作和生活都是。”

  虽然接地气的家乡生活在她眼里可亲可爱,但她却不愿长期浸淫其中,“在家乡,你会被一张巨型的网兜住,里面交织着各种社会关系,你没法儿挣脱。”但在北京,个人就是一个个体,是独立的,刘春蓉这样认为。

  没有暖气、交通不便、饮食不多元、文化活动较少,在她看来,家乡与北京的差别是客观的。“北京的雾霾对全国来说都是新闻,但老家有雾霾算是多大的事?”两城唯一的相似之处则是房子,“无论北京还是这里,几乎每家都在谈论与房产相关的事。”

  2月28日,她将先从湖北坐车到重庆,搭飞机返京。“家是让你觉得怎么都待不够的地方。”但她表示,“恋家并不意味着要在家乡谋职,毕竟北京机会更多。”

河南项城——北京

  被冷落的新事物

  “你看老王家孩子给爸妈买的保暖内衣,多实在。”王诚诚的妈妈陈阿姨告诉笔者,“你再看看我家的傻孩子买的啥!”说着陈阿姨拿出来一个IPAD给笔者看,“这么一个小板子还说卖好几千,都不知道有个啥用!”在北京一家科研所上班的王诚诚说,自己之所以要买这些东西就觉得爸妈退休了希望他们能有点乐趣,他还特地给家里装了宽带,覆盖了WIFI。“现在物流这么发达,老家卖的东西和北京没有什么差别。所以我才给他们买点高科技产品的。没想到没收到好效果。”王诚诚说完无奈地耸耸肩。

  “对,我给父母买了个健身器。爸妈虽然没说啥,但是能看出来他们不是很有兴趣。”同样给父母买了“新奇”礼物的柳凯说,“前几天走亲戚,我就意识到自己买错礼物了,我姑姑家孩子在老家上班,他们还是比较了解‘国情’,给父母买了保暖内衣,我姑姑他们跟爸妈说的时候,爸妈显然比较尴尬。”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在外上班的年轻人,回家的时候希望能把在外见到的新事物带回家,但是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些礼物无一例外的遭受到了冷落……

1 2 3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