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红火过春节,他乡似故乡
//m.auribault.com 2017-02-03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四海迎春,普天同庆。新春佳节之际,阖家团圆,亲友欢聚,辞别离去的一年,互祝新年的到来。许多在中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外国友人,从他们的视角,讲述了精彩的中国故事和春节印象,也希冀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担心“不习惯”到“没感觉自己是外国人”,俄罗斯“主妇”娜塔莉娅:

  喜欢北京,祝福中国

  本报记者 张光政

  “我们爱中国,也喜欢北京,特别是我女儿在内心深处把北京看作自己的家乡。我们全家人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外国人。”来自俄罗斯的娜塔莉娅·尼基京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娜塔莉娅一家三口侨居北京已经13年了。她的丈夫在一家俄资物流公司工作,女儿在北京联合大学学习。

  娜塔莉娅的专业是教育学和心理学。来北京后,她先在一所国际幼儿园当老师。后来,转往一所俄语幼儿园工作了几年。如今,娜塔莉娅把主要精力用于经营自己的家庭。每逢周六,她就到位于东直门的俄罗斯文化中心工作。她说:“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人们交往,为他们提供帮助。”

  丈夫学习过汉语,被一家与中国有业务往来的物流公司派到中国常驻。来北京之前,她很纠结,因为舍不得在国内的那份稳定工作,不忍心与亲朋好友分别。她更担心,远离亲人和朋友,自己又不懂汉语,在异国他乡生活会很不习惯。

  结果出乎意料,他们全家都喜欢上了北京的生活。在她看来,这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摩天大楼、宽阔的街道、便捷的交通工具、漂亮的中式建筑、随处可见的花草绿植,特别是老百姓的热情好客,都给她留下了美好印象。娜塔莉娅一到北京,就开始学习汉语。如今,她已经能够用汉语与人们交流。但她认为,自己的汉语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13年来,娜塔莉娅一家人去过中国许多地方,上海、大连、三亚、张家界、成都、西安等。吸引他们的不仅有奇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古迹,还有各式各样、种类丰富的中国美食。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也让她赞叹不已。

  娜塔莉娅说:“中国的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们去过许多国家观光旅游,发现北京和中国的另外一些城市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首都媲美,现代化水平都很高。中国发展之迅速,令人称奇。就拿北京地铁来说吧,2008年以前只有几条线路运营。北京奥运会之后,许多新的地铁线路接二连三地建成了,如今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络。北京的各大火车站和首都国际机场宏伟壮观,让人感觉很现代、很舒适。”娜塔莉娅认为,北京交通体系设计得很棒,地铁站让乘客尤其是外国人感觉舒适、方便,各种标识随处可见、十分醒目,而且用中英两种文字标明。

  谈到春节,娜塔莉娅说:“我们和所有中国朋友一样,都非常喜欢这个节日。我们和中国朋友们一起隆重迎接中国农历新年。”她祝美丽的中国繁荣、和平、蒸蒸日上,祝每个中国家庭生活富足、和和美美,祝全体中国人民幸福安康。

  逛庙会、看烟火,想和“汉语”捆一生,波兰留学生卡罗琳娜:

  “我做了最好的选择”

  本报记者 周 ?

  第一次见到卡罗琳娜,是在去年5月北京语言大学举办的世界文化节游园会上。当天,来自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中外学生在操场搭起展台,展示各自国家的历史、风俗和美食。刚来中国进修8个月的卡罗琳娜,在波兰展台忙前忙后,介绍波兰的风土人情,和热情的参观者载歌载舞,格外开心畅快。

  “能够用所学的汉语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祖国,我感到特别有意义,也十分骄傲。”卡罗琳娜说,“我在活动中对中国和其他国家有了更多了解,这是一个增进交流的好机会。”

  “当初选择汉语作为自己的专业,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找个好工作。”卡罗琳娜坦言。在波兰波兹亚当·密茨凯维奇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后,卡罗琳娜作为进修生来中国深造,她说:“这里有最好的语言环境,父母也一直很支持我,相信我做了最好的选择。”

  如今,卡罗琳娜已经成为北京语言大学英汉口译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在波兰,想要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我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讲解中国文字,传播中国文化。”卡罗琳娜表示,不管自己最终回国还是继续留在中国,以后的工作生活一定都会跟汉语和中国紧密相连。

  “在中国生活真的很方便!”卡罗琳娜感叹说,“出去买东西都用微信和支付宝,找不到路就用百度地图。去年暑假回波兰,发现买东西不能用手机付钱,出门用不了手机导航,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习惯了中国的便捷生活。”

  作为年轻人,卡罗琳娜非常关注中国的流行文化。“我是鹿晗的‘迷妹’!”前段时间,卡罗琳娜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段文字,约朋友一起去看电影《长城》。与本报记者聊起这件事时,卡罗琳娜略显羞涩地笑了起来。“我实在是太喜欢他了,他的歌,他参加的综艺节目,他参演的电影我当然要支持。”

  鸡年春节是卡罗琳娜在中国度过的第二个春节。“大家都回家乡了,地铁里的人少了很多,变得空荡荡的,还真有些不习惯了。”去年春节,她跟朋友们一起聚餐、逛庙会、看烟火。今年,她也有自己的过年计划。“春节是中国朋友们阖家团聚的日子,很有意义。我今年也想跟留在北京的朋友们聚在一起,参加一些有意思的活动。”卡罗琳娜笑着说。

  收拾房子吃饺子,很自然地喝一杯热水,巴西“大厨”玛丽亚:

  融入奇妙的东方文化

  本报记者 张远南

  在北京一家名为拉蒂娜的餐厅,玛丽亚是这里最具“拉丁风”的名片。作为主厨之一,玛丽亚最擅长烹饪巴西的传统美食。

  今年,玛丽亚在中国生活的时间将跨过第十八个年头,她在这里经历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几件事——成家、生子、工作,“毫无疑问,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玛丽亚的丈夫也是巴西人,同样在北京工作,他们有3个孩子。谈及家庭,玛丽亚脸上写满了幸福,“我的家人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方式,几个孩子简直可以说是中国人,他们在这里学习和成长,汉语都十分流利!”

  透过北京,玛丽亚见证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迁。在她眼里,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似乎从未停歇,“我住在奥运村附近,目睹了那里胡同的拆迁,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这些年交通和通信等领域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北京是座大气、包容的城市,这里的人们非常热情好客。”

  在玛丽亚看来,中国和巴西最大的差异在于文化,而她已经融入这“奇妙的东方文化”。“一切都很完美,我非常适应和喜欢中国文化,她也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长时间生活于此,难免给她的生活习惯打上“东方烙印”,比如,“在巴西,没有人喝热水。但现在,有时候我也会很自然地喝上一杯热水。”

  玛丽亚告诉记者,这些年她渐渐了解了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春节期间,中国人喜欢欢聚一堂,吃团圆饭、放烟花。我也会和大家一样,收拾屋子吃饺子,红红火火过新年。”

  爱吃天津煎饼麻辣烫,与中国网球共同成长,澳大利亚“猴哥”史蒂文:

  期待更多球星涌现

  本报记者 季 芳

  史蒂文·达吉特喜欢打网球,他很庆幸自己的工作能够与热爱的网球联系在一起。

  每年夏秋之际,世界网坛的“亚洲赛季”到来之前,来自澳大利亚的史蒂文都会特别忙碌。因为由他担任赛事总监的天津网球公开赛将在10月挥拍。相比其他成熟赛事,刚刚走过3个年头的天津网球公开赛更像蹒跚学步的孩童,需要主办者格外专注、用心。

  史蒂文与中国网球的缘分非同一般。早在2005年,上海网球大师杯赛创立之初,史蒂文便作为当时职业男子网球协会(ATP)世界巡回赛的工作人员之一被派驻到上海工作。当时,他只有25岁。在他眼中,这段在中国工作的经历,其实是与中国网球共同成长的过程。

  兜兜转转10余年间,他亲历了上海大师杯的起步,加盟过中国网球公开赛的筹备,并参与创立了天津网球公开赛。越来越多的高级别赛事落户中国,也让史蒂文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项运动在中国的蓬勃之势。

  “越来越多的ATP和职业女子网球协会(WTA)赛事在中国举办,中国的网球赛事和环境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史蒂文说。

  在中国的时光大多被工作填满,享受当地美食,便成了他闲暇时的消遣之一。“有空时,我喜欢去那些地道的小饭馆,煎饼、饺子都是我的最爱,最近又爱上了麻辣烫。”他说。

  过去有几年春节,史蒂文是在北京和中国朋友们一起过的。大家聚在一起,吃顿年夜饭,再放几挂鞭炮,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这些都构成了史蒂文的春节印象。

  在中国时间长了,对中国文化史蒂文也耳濡目染,“我知道今年是鸡年,我出生在1980年,所以我应该属猴。”谈及自己的新年愿望,史蒂文的话题又转到了网球上,“希望能把天津公开赛越做越好。”对于中国网球,史蒂文则表示,近两年世界排名前100位的中国年轻球员越来越多,未来,中国一定会再出现像李娜一样的领军人物,“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来中国后感到惊喜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新西兰工程师罗德:

  桃李情谊,跨越千里

  本报记者 屈 佩

  谈起到中国后有什么令人惊喜的事情时,来自新西兰的罗德·巴德科克教授一迭声地感叹:“实在是太多了。”

  罗德是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罗宾逊研究所首席工程师,是中国“千人计划”和“高端外国专家”的一员。回忆起第一次到中国的情形,罗德说,起初他担心可能有交流上的麻烦,但到了中国后才发现,大家的英语说得非常棒。

  由于同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进行飞机电动机和交流高温超导电力系统的合作研发,罗德平均每3个月就会来中国一次。从最初独在异乡的“老外”,到如今热爱重庆火锅的熟客,罗德深切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学术领域。“现在中国学生的视线不再局限在大学校园内,他们希望参与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中,努力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践当中”。罗德将他的学生比喻为“海绵”,随时准备好接收外界的新鲜知识和营养。

  罗德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曾与学生一起,顶着北京的酷暑高温,骑行十几个小时。穿过弯弯曲曲的小胡同,从颐和园到故宫,从天安门到鸟巢,学生们都累趴下了,罗德依然兴致勃勃。

  罗德很认可中国当前产、学、研相结合的努力方向。他说:“在中国做学术最好的一点是有国家的支持。学术研究需要的时间不是三五年,有可能是20年或更久,中国对此有长期的计划,给我很大的信心和热情。”

  聊到心中的“中国关键词”,罗德说“中国制造2025”给他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他说:“中国是新西兰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新西兰是第一个和中国达成自贸协定的发达国家,新西兰和中国在专业领域有很大合作空间。‘中国制造2025’计划正为此提供了契机,相信我们一定会有一番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