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比“留住张小平”更重要?-工会-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工会

职工之声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什么比“留住张小平”更重要?

何鼎鼎
2018-09-28 19:25:00 来源: 北京晚报

  昨天,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刷爆朋友圈。起因是西安航天动力研究中心因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离职发出的一封公开信,信中痛陈张小平离职的巨大损失:“张小平个人的离职对这四型发动机的方案论证及研制工作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

  一个如此重要的人为何留不住?为何失去了又如此追悔莫及?网友的讨论基点都放在了“正视人才的价值”上。然而吊诡的是,文章疯转一天后,张小平之前就职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领导出来回复说:张小平主要搞论证、研发和理论计算,水平是有的,但因优秀的骨干较多,所以对全局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张小平,到底是重要还是不重要,他离职影响是不是真的那么大,或许都还需要更专业更准确更权威的判断。但公众对此事的关注折射出选人用人上一些有着普遍性的关切。这样的关切,集中在三种用人倾向上。

  第一种是:日常工作中,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这不是说张小平的单位就一定不尊重人才。毕竟已有后续报道澄清:张小平职位没那么低,研究员相当于正教授级,属于“国企底层”的说法并不客观;他年薪或可达税后20万而非税前12万,在系统中也非低薪。然而,张小平这颗石子投入职场中,激起的共鸣是普遍性的:明明对单位重要,但无法在绩效、荣誉上体现。正向激励缺失,劣币驱逐良币就会产生。

  第二种是:日常爱留不留,“发现了才追悔莫及”,又极尽可能阻止人才自由流动。

  是什么导致了原单位既不能在事前准确衡量其价值,又在事后夸大他的价值,甚至不惜用“影响载人登月”这样措辞呢?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的答复可知,这是单位在提起法律仲裁时,故意夸大其作用和贡献,试图留人。换句话说,夸大他的作用,并非爱才,而是为“卡人”。以“惜才”之名阻止人才的自由流动,与人们真正期望的尊重人才,显然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种倾向就是,用人“情感管理”的缺失。

  如第六研究院院长回应的:“但因优秀的骨干较多,所以对全局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这样的表述也许符合事实,但与好的用人管理学还有差距。每个人都希望被重视。毕竟,没有人希望成为看不见的原子,“悄无声息”地存在,优秀人才更是如此。

  人们其实向来不吝惜于为基层默默奉献的航天工作者点赞,更能看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离不开一代代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离不开他们几十年隐姓埋名、深入沙漠,这是完全不计个人利益得失的硕果。然而,也要看到,情况在改变。一方面,民营航天也在起步,正是用人之时,人才流向民企也有广阔天地,同样可以推动中国航空航天的发展;另一方面,正因为“世界那么大”,要马儿跑得快,就要吃更好的草,这是市场使然。

  张小平离职引发的讨论,无非是再次给“人才观”敲响警钟:只有完善人才管理、使用、激励机制,真正为每一个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才能留得住人。这不仅要从根本上扭转“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思想,还要进一步推动企业管理思想的更新。不仅要推崇绩效管理,也要学会情感管理,让每一个人才都有被需要的职业尊荣感。这恰恰是国有企业的好传统啊!

  人才培养,确实有代价,流失很可惜。我们理解损失一个张小平的焦虑,但更认可人才的自由流动,崇尚人才管理在制度框架之内进行。比如,对于体制内的人才流失,一些政府要津部门的离职,可以设立避嫌的“过冷河”机制,防止利益旋转门,对于一些掌握专利与核心技术的人才,可以也应该签署竞业禁止协议,防止核心技术流失。面对人才的自由流动,应该有一种制度化的、镇定自若的应对方式。否则,每有人离职就闹得满城风雨,那只能说明人才要素市场还太不健全。(人民日报)

编辑: 葛文琦

图片新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中国工会普法网|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中国职工教育网|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