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合作>>正文
50年再回首:揭秘“东方红一号”里的中国故事
2020-04-25 10:10:17 来源: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卫星事业发展的开端。当年的科研人员如何用最简陋的设备实现中国的第一个太空使命?让我们一起从老一辈航天人的奋斗故事中寻找答案。

  “看得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星”

  按照1967年确定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目标,卫星必须做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看得见”就是卫星在轨道上飞行时,要能让地面上的人用肉眼直接看见。科研人员最终想出了一个“借光”的办法,也就是在第三级火箭上安装一圈增加亮度的观测裙。通过反射太阳光,大大提高观测的亮度。没有资料可供借鉴,研制团队花了一年多时间一点点摸索。但地面上始终无法真正验证卫星在几百甚至上千公里外的视觉效果。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东方红一号观测体系统负责人 沈祖炜:我自己心里确实是没有底。我们的轨道近地点是438(439)公里,远地点2484公里,你如果说400多公里能看到,但是卫星的全程你都能看到么?

  4月25日晚8点29分,“东方红一号”卫星飞经北京上空。研制人员至今清晰地记得天空中划过的那道轨迹。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装车间电测组组长 刘福余:大家当时都停(下来),我也抬头看,真的是一个亮晶晶的卫星在走。那时候的心情真的是特别激动。大家都热泪盈眶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 孙家栋:发射“东方红一号”的时候,入轨的精度是相当高的。

  一个人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就在发射当天,全国60多万人在广袤的2000多公里航线沿线上,守护着一根根电杆,确保通信畅通。

  “听得到”:在宇宙中唱响东方红

  卫星看得见了,“听得到”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东方红一号卫星遥测系统专家 吕家驹:最早提出一个用录音机。当时的录音机、录音带都是那么大的。你说那么大的东西要上天,而且是机械的东西,可靠性怎么办?后来就想到电子音乐。

  这个方法其实是在太空中将电子音乐版本的东方红乐曲,转化为无线电信号,在地面接收后进行广播。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东方红一号卫星遥测系统专家 吕家驹:当时就是基本上围着它干了多少年,起码是四年左右。

  记者:如果这个乐曲没放出来?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东方红一号卫星遥测系统专家 吕家驹:那当然是失败了。

  发射后十五分钟,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了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宏亮。

  "上得去": 13次失败与6次成功

  要发射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离不开运载火箭提供的强劲动力。1965年,一群年轻人毅然来到内蒙古的戈壁荒滩上,开始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拓荒。研制初期技术不成熟,常会遇到发动机故障甚至剧烈爆炸的危险情况。当时一共进行了19次试车,前面13次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人员 陈克明:19次最后的六次都是成功的,连续六次没有失败。

  1970年4月24日夜里,“长征一号”火箭即将点火发射之时,陈克明是最后一批从发射塔架上撤离的人,他要对固体发动机进行最后的检查。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人员 陈克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装第三极的电发雾管,那是最危险的,但那个年代我们就不怕。说明我们在尖端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了。

  小算盘立大功 卫星热控方案靠手算

  多项突破的背后是极度艰苦的条件,老一辈航天人从零开始,走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航天之路。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卫星温控专家 侯增祺:这就是当时热控计算,对于不同的工况进行计算。那时候的计算开始用算盘,后来才有计算尺。

  记者:这还有十的负三次方。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卫星温控专家 侯增祺:十的八次方这还有....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卫星温控专家 侯增祺:计算方法设计方法没有,自己来推导公式,来建立方程,然后来解,全是拿手算出来,就现在不可想象的。

  当年,不仅设备简陋,实验条件也非常艰苦。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主要技术负责人 戚发轫:比方说要做低温实验,没有低温实验室,在哪做?(在)海军的冷库里头,我们穿着大衣,夏天穿着塑料鞋去做实验,出来以后我们的塑料鞋都冻裂了,碎了,很困难。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我们能完成这个任务。

  五十年前“东方红一号”的温控范围在5度到40度左右,而这个数字即便是放在今天,依旧能够满足大多数的卫星要求。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主要技术负责人 戚发轫:我们自己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没有用任何一个外国的技术、外国的产品。温度控制的技术也是先进的。我们不仅能够发射信号,还能唱歌,这也是外国人没有做到的事情。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