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加强贾湖遗址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
——纪念贾湖遗址发掘30周年暨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言摘录
//m.auribault.com2013-12-19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许多考古课题在河南找到答案

  中国考古学在上个世纪走过了发生和发展的“黄金时代”。地处中原的河南省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的重地。研读我国考古学史,很多重大课题需要在河南找到答案。90年前,受聘于中国政府的瑞典学者安特生和中国学者一起在河南渑池发掘仰韶村遗址,发现著名的仰韶文化,从此揭开中国考古学序幕;80年前,考古学者在安阳发现著名的甲骨文,印证了我国史书记载的夏商信史;30年前,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舞阳贾湖遗址进行首次发掘,历经8次发掘,先后出土七音骨笛、早期稻作等一大批国宝级文物,一时震惊海内外。自此,以贾湖遗址为代表的“贾湖文化”作为河南中原地区重要的“文化名片”蜚声国内外。200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权威考古学刊物《考古》杂志和8个国家级文物考古机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文物考古机构,11所重点大学的考古文博院、系,共同评选出了“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河南共有包括贾湖遗址在内的17项考古大发现入选,数量列全国第一。

  今年11月1日,又有3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在贾湖遗址被发现,这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河南省文物局局长 陈爱兰)

  贾湖遗址是当时东亚地区的缩影

  1983—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发掘六次,2001年春,中国科技大学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此联合进行多学科综合发掘,七次共揭露2700多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前期房址53座、窖穴446座、陶窑12座、墓葬446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2座,出土陶、石、骨等各种质料的文物近5000件,及大量动、植物遗骸,基本上弄清了该遗址的文化内涵。今年,为配合贾湖遗址考古公园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又进行了第八次发掘,揭露面积280平方米,已经发现房址数座,窖穴十余座,墓葬50多座,各类遗物百余件,目前,发掘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

  贾湖遗存可分为三期,碳14、释光测年结果显示,一期遗存为公元前7000—6500年,早于裴李岗文化;二期遗存为公元前6500—6000年;三期遗存为公元前6000—5500年。二、三期与裴李岗文化大体同时。贾湖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具有一定的分布地域,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发展序列,目前已被称为贾湖文化。

  贾湖文化的创造者不仅是优秀的猎人、渔夫、工匠和中国最早的农民,而且还是优秀的音乐家。贾湖文化的发现,再现了淮河上游约9千年前的辉煌,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是当时东亚地区的一个缩影,为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技术、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张居中)

  贾湖文化的学术意义

  贾湖遗址的文化,不排除有从外地传入的可能,也不能否定是在本地发展起来的。从发掘成果可以看出,贾湖的原始农业与江淮流域或者以南地区属于一个文化系统,而手工业中的陶器发展,却同黄河流域一致,显然没有受到南方地区的影响,或影响较小。更确切地说,贾湖文化与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关系极度密切,从而形成了直接或无时代缺环的发展关系。

  贾湖文化的发现,给中国的远古文明涂抹上一层神奇莫测的独特风采,使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及探索者们为之着迷。显然,在人类文明初露曙光之际,贾湖的人们已经具有非凡的能力。

  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作为9000年前人类文明的象征,贾湖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贾湖文化以无可替代的优势,对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它以独特的文化面貌确立了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它具有一批独特的器物群,生存在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具有一定布局的聚落,制陶工艺有了高度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相当活跃,为后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吉怀)

  贾湖遗址令学者神往

  9000年前,生活在中国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创造出的文化,超乎现代人的想象。其音乐文化、稻种文化和宗教文化已相当发达,表明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摇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考古界在对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进行了多年考古发掘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重点大学。2001年以来,我校师生共同参与了两次贾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张居中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贾湖遗址出土材料的分析研究,已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性项目1项,有十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以贾湖遗址出土材料作为学位论文选题,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不论是“中国最早的家猪”,还是“稻作的起源地之一”,又或是“改写音乐史的骨笛”,这些都是贾湖遗址中的古中国文明,是令学者们神往的史前文化遗存。

  我们希望今后进一步与国内外学术同行开展合作研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贾湖遗址等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中来,为我国考古学与文物保护事业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胡化凯)

  最大限度保护好遗址

  文化是民族之根,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贾湖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起源、农业起源、家畜起源、原始契刻和卜筮起源等领域都有着重要地位。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的举办,必将对深入研究和弘扬贾湖文化精髓,更好地打造漯河特色文化品牌,增强地方发展软实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更好地保护、开发和传承贾湖文化,进一步丰富中原文化内涵、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委托北京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制作了《贾湖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并制订了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详细规划,对遗址本体进行全方位保护。现在,贾湖文化保护管理已经纳入漯河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及城乡总体规划,下一步要建立健全遗址保护管理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好遗址及其周边区域古文化,并妥善解决遗址保护管理、开发利用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

  另外,政府专门成立了贾湖文化保护开发工作小组,加大对贾湖文化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把贾湖文化保护开发纳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重大示范项目;组织专门力量发掘、整合、研究、弘扬贾湖文化,加快研究成果的普及和转化利用。希望通过文化“产业化”,以及产业“文化化”来打造以贾湖遗址为主的旅游开发项目,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让人们在这里感受文化之根,追寻民族之魂。(河南省漯河市市长 曹存正)

  贾湖史前遗存的文化性质

  裴李岗文化的先民已经开始了定居农业,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虽然可能已经向耜耕农业阶段发展,但是刀耕火种的种植模式仍占主导地位。这种条件下,需要大面积可循环利用的耕地,而嵩山周围的浅山丘陵地区较为适宜,从这里走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们就在此开始了逐步定居的生活,该区域也是目前裴李岗文化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但随着人口的增长,聚落的膨胀,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裴李岗主要遗址内的个体家庭开始了向外迁徙的道路。贾湖遗址位于山前平原,河网密布,遗址中出土大量骨器而石器工具偏少,表明其渔猎经济要远发达于采集和原始农业经济;水稻的种植和狗的驯化,以及龟甲的使用和骨笛发明,都是裴李岗文化先民们适应当地生活又在此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而且考古发现也表明贾湖遗址保留了个体家庭生产生活的模式,遗址是由若干个个体家庭组成的,不同家族又聚居在一起。

  因此,从多个方面来说,贾湖史前遗存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整体,其所代表的贾湖类型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差异让其有别于裴李岗文化其他类型,但是作为裴李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贾湖遗址是裴李岗文化先民向南迁徙的重要据点,这对于裴李岗时代各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靳松安)

  将贾湖遗址建成大遗址类型的地标

  对遗址中动植物种类、生态、用途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贾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悠久性。特别是当时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广阔的湿地和丰富的野生稻资源、快速发展的人类群体所引发食物量的增加,使贾湖成为亚洲水稻起源地之一。

  地处淮河上游的贾湖地区,曾生活着一支体型高大、充满智慧和勇气的贾湖先民,在这儿不仅孕育出原始稻作文明,而且创造出先进的音乐文化、酒文化、占卜文化以及契刻符号。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先民们从渔猎采集发展到农作物选育栽培、动物(猪、狗)饲养,社会分工得以发展,贾湖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

  目前正当国家强调加强生态建设之时,对漯河市来说,在对贾湖遗址中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制定保护和经营措施时,不妨通过辖区诸多遗址所含的生物遗存,去追溯古代先民从渔猎采集至农作物栽培和饲养的农业文明化进程,通过彰显中原地区诸多遗址间人类文明的联系和传承,将贾湖遗址建成中国文化遗产大遗址类型的重要地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孔昭宸)

  (本版内容由本报记者刘先琴、本报通讯员肖鹤整理)

  改写了音乐史的舞阳骨笛

  河南舞阳贾湖人在使用骨笛的同时或更早,是否在更广泛地使用着竹笛呢?限于竹子的耐久性,8000多年前即使有竹笛也不可能保存至今,这是一个没有考古材料的猜测。

  8300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制作的成批七音孔骨笛,为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最进步的乐器。它表明古代中国人在距今万年前后经历了长期的实践和抽象思维,已逐步建立起七声音阶的观念,这是古代中国对人类音乐艺术最伟大发明与贡献。贾湖骨笛的发现,是世界音乐考古的重大事件,它改写了音乐史。(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 王子初)

  中国最早出现家猪的遗址

  对贾湖遗址出土猪骨的系列鉴别标准的检测研究证实,贾湖遗址第一期即已出现驯化的猪类,年代可早至距今9000年左右。贾湖遗址是目前中国最早出现家猪的遗址。该遗址个案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独立驯化猪类的中心之一,这为中国古代猪类驯化的“本土多中心起源”提供了确凿的动物考古学证据,也为动植物驯化的“东亚选择”提供了关键材料。(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罗运兵)

  贾湖文化中的石饰穿孔技术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提供了结合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考察一个重要的平台。贾湖遗址出土石制饰物所显示的穿孔技术,十分精湛。墓葬中出土了一些环状饰物,所代表的年代相对比较清楚,是对贾湖文化主人的精神象征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对象。

  贾湖环状饰物一般体形相当硕大,而中孔偏大又内外沿近正圆的饰物,占到出土饰物的一半以上。这种环状饰物之所以能制作得如此工整,其背后是否应用了轮轴机械的加工,颇值得讨论。

  按现今所知,东亚地区环状饰物是玉器中最丰富和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大体而言,从3万多年前,在俄罗斯阿尔泰地区德尼索瓦洞穴第11层中,已出土了3.8万年前可称为玉手镯的装饰物,其中穿孔技术,除了石锤敲打技术外,更可能是以刮削器作为内沿减薄的技术占有重要的角色。到了新石器时代,东亚地区成为具有高度文明的核心地区,如中国东北辽河以至黄河、长江流域,在6000—7000年前,逐渐使用了轮轴机械作为穿孔机械的动力。在东北亚洲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范围,在5000年前出现对软玉的轴心旋转切割技术,其流行及分布影响远及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 邓 聪)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