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宗炳对山水诗的历史贡献-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财经

画家宗炳对山水诗的历史贡献

黄发玉
2020-09-15 14:41:51  来源:深圳特区报

  虽然仅存诗两首,但诗家和美学家对宗炳的评价却很高。史上有诗家曾誉称“能诗宗少文”,今有学者认为宗炳的诗是中国山水诗或隐逸诗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

  晋末宋初隐士宗炳(字少文)以画家之名行世,尤以山水画论鼻祖著称,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山水诗人,甚至是山水诗的创立者之一。

  宗炳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士人们走向自然、游历山水的时代。史载阮籍“登临山水,经日忘归”;王羲之“穷诸名山,泛沧海”;孙绰“席芳草,镜清流,览花木,观鱼鸟,具物同荣”;孔淳之“性好山水,每有所游,必穷其幽峻”;陶弘景“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而被称为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对山水更是“素所爱好,出守(永嘉太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

  作为林泉之士、山水画家的宗炳,自然不减他人。宗炳一生游历了东晋、刘宋(相当于我国南方)的名山大川,他“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且“每游山水,往辄忘归。”宗炳一生著述甚多,想必也应该有很多山水之作。《隋书》载其著述有十六卷,《新唐书》载有十五卷,但至今大多遗佚,仅剩零星篇章,其诗仅存两首即山水诗,即《登半石山》和《登白鸟山》。

  其一:《登半石山》

  清晨陟阻崖,气志洞萧洒。

  嶰谷崩地幽,穷石凌天委。

  长松列竦肃,万树巉岩诡。

  上施神农萝,下凝尧时髓。

  诗人清晨登临半石山绝顶,环顾上下四方,颇觉意趣潇洒。峡谷幽深,地表崩裂,危石高耸,似与天接,更有悬崖峭壁上屹立的松柏,风骨傲昂;远近延绵不绝的山峦,郁郁葱葱;岩石上似乎覆盖着神农时代的藤萝,山崖下仍然凝结着尧舜时期的石髓。全诗描绘了一幅险峻幽壑的奇特景象,寄托了作者超俗绝世的隐逸情怀。

  其二:《登白鸟山》

  我徂白鸟山,因名感昔拟。

  仰升数百仞,俯览眇千里。

  杲杲群木分,岌岌众峦起。

  此诗虽疑有阙句,但不妨碍全诗意境:信步登上白鸟山,诗人感慨万端。仰望山巅,高耸入云,俯瞰旷野,苍茫一片;周遭林木茂盛,山峦起伏。全诗犹如一幅全景式山水图,体现了诗人“具备万物”、“吞吐大荒”的宏阔胸襟。

  虽然仅存诗两首,但诗家和美学家对宗炳的评价却很高。史上有诗家曾誉称“能诗宗少文”,今有学者认为宗炳的诗是中国山水诗或隐逸诗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如王玫认为,“山水之游和绘画实践有助于培养敏锐的艺术感受力,这使宗炳山水诗极富画意,作诗以画,诗中有画,寓主观情感于山川胜景之中,不作泛泛的说明议论或者抒情,而让山水自足呈现。”(《六朝山水诗史》)人们一直认为,谢灵运的诗尚有玄理的遗留。而“宗炳以其艺术家的敏感扫除了其他诗人作品中难免存在的玄言哲理,让自然山水真正以艺术欣赏的对象出现在诗中,这固然是宗炳个人艺术气质与文学才能所决定的,但也说明山水诗创作此时已呈自觉之势。”

  而高智则认为,宗炳与谢灵运的诗风相似,诗体多为五言体,内容多以山水写隐逸,也多采用“移步换形”法,在动态中摹写景物,最后点题。高智所说的这种“移步换形”法,就是宗炳提出的“身所盘桓,目所绸缪”的散点透视法,这正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审美方法: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对象、表现对象。看来宗炳不仅绘画如此,作诗也是如此。宗炳与谢灵运系同时代人,且宗比谢还年长十岁,二人在庐山多有交结,应该说,宗炳的这种散点透视法(“移步换形”法),不仅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特质,而且对山水诗的产生及其审美特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曾明确指出:“晋宋之际,山水诗从玄言诗中脱胎而成……从总体来说,此后的山水诗逐渐走向类似宗炳《登半石山诗》的路径,即注重体物,以景写境。”由此可见,宗炳不仅是早期的山水诗人,甚至可以说是山水诗的创始人,至少是创始人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文献的散失,宗炳的诗名逐渐为其画名所掩盖,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宗炳诗的划时代意义,宗炳对于中国山水诗的历史贡献,以往的诗家们很少注意到,即使注意到了,也因为谢灵运已被公认为山水诗鼻祖(当然也有人持异议),而对宗炳的贡献不屑一顾。学习和研究中国艺术史和美学史,我们需要还其历史以本来面目。

  ( 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