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享未来——写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之际-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理论

幻灯片

新时代,共享未来——写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之际

国纪平
2020-11-03 10:00:44  来源: 人民日报

  (三)

  虚心学习、善于学习,从一开始就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国家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在开放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这份清醒的认识,已内化为中国社会的自觉追求。

  关门搞改革行不通、走不远;开门搞改革借鉴多、动力足。举办进博会,正是中国一以贯之向世界敞开大门、虚心学习的重要行动。对标、追赶各国先进产品、技术、理念、规则,中国企业的创新精神不断迸发,国际视野不断开阔。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过参加进博会,浙江新澳纺织公司从意大利圣安德烈、德国赐来福等国外企业引进了智能纺纱设备,先后投产数项高档生态纺纱项目,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也减少了各工序的人力资源消耗。也是在进博会上,甘肃天水华天电子集团签约购买了全球先进的半导体封测设备材料等,促进了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

  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对外开放,将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营商环境优化等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以当前中国经济的体量,主动加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互动,也必将为全球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与红利。

  进博会上,“新”生活、“酷”科技、“最”潮流云集,折射的是更加丰富、多元的中国市场需求,也是更具广度、深度的国际合作潜力。

  阿根廷农业、畜牧和渔业部部长路易斯·巴斯特拉信心满满地展望:“通过不断参加进博会积累经验,我们逐步找准定位。随着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阿根廷将向中国推出更多优质农牧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首届进博会后,新西兰纽仕兰鲜奶销量增长26倍。原来需要8天以上才能在中国上架的鲜奶,如今仅用72小时就从新西兰农场摆上中国消费者餐桌。这种进入中国市场、深入三四线城市乃至偏远山区的“加速度”,正是来自于中国不断提升通关效率、激活跨境电商的“推动力”。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这是中国把握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辩证关系的基本出发点。长远来看,中国市场之所以浩瀚,不仅在于存量,更在于增量。当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转型升级的增长潜力被充分激活,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就会有澎湃动力;当中国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也将更加稳定。

  在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今天,中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是向内还是向外的选择,而是内外结合的必然。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更好联通,必定指向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四)

  “中国特别擅长搭建桥梁。”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以桥为喻,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贡献。在她看来,改革开放让中国架起通向世界之桥,今天中国还在搭建通往繁荣之桥、未来之桥——“进博会正是通往繁荣之桥的契机,标志着中国推动全球贸易格局的转型,对中国有益,也对全世界有益。”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带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40年前,深圳这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开启了特区建设的光辉历程;30年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迈开步伐,“在国际上树立我们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从深圳到浦东,从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进博会……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奇迹,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即使40年,那也是很短暂的时间,往往难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衡量。但是,中国却可以。”在以色列共产党前总书记伊萨姆·马霍尔看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让人可以“实实在在地触摸到”,这种变化也体现在“中国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精气神今非昔比”。

  40多年来,“改革开放”这四个字,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复杂多变,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从容应对。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国际金融风暴,抑或是个别国家挑起所谓经贸摩擦,都不曾改变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前行路径,不曾改变中国人民拥抱开放的执著信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的庄严承诺。从首届进博会宣布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五大举措”,到第二届进博会强调继续扩大市场开放、完善开放格局、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多双边合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各国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年,中国扩大开放按下“加速键”: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出台方案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容自由贸易试验区,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中国以行动表明,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践行开放合作的中国,给困顿中的全球经济带来信心和希望。“无论是大幅降低汽车进口关税,还是放宽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中国用实打实的开放举措,切实兑现开放承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冯思翰表示,今年大众汽车将在中国投入约40亿欧元,加快推进数字化、电动化产品布局和经营转型。

  “中国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承诺,将不仅限于举办一两次展会,而会转化为持续的进程。这是非常积极的成果。”世贸组织前总干事阿泽维多高度肯定中国推动开放合作的不懈努力。“进博会在未来将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国内市场及其吸引力,还对世界开放市场起到了模范作用。”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执行总裁何鸣杰如是理解进博会的重要意义。

  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博会将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和气魄,欢迎八方宾朋。更多合作共赢的故事,将涌动世界东方。

  (五)

  “推动全球化的一直是经济,但塑造全球化的却是政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判断令人深思。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这种极难割断的联系,正是人类命运与共的内涵所在。

  环顾世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再次站在十字路口的世界,格外需要思想引领,廓清迷雾,拨云见日。

  “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各国应该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而不应把一己之利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方案,寄望各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影响,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国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重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

  疫情虽然给国际合作增添困难,但全球危机也将各国命运相连的时代现实,以更加可视的方式呈现出来。人们进一步意识到,唯有追求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发展,才能共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进博会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看世界、看未来的真实视线。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汇聚全球资源,促进商业和文化融通,不仅顺应世界交流融合大势,也为处于低潮期的国际经贸合作带来最为稀缺的大国引领力。德勤全球战略委员会主席乔礼和认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增加进口、促进国际经贸合作,体现了中国愿意与世界共享机遇的格局和胸怀,更是对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的坚持。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国推进开放合作的决心之所以如此坚定,是因为从根本上认识到,只有以合作共赢思维谋划未来,才能打开发展新境界。一个国家只要坚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就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潮流。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认为,“中国正为世界提供急需的新思维方式,传递巨大希望”。

  从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到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从维护金融安全到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摆在全人类面前的棘手难题还有很多。各国能否尽快走出人类历史上这段艰难时期,共同迎接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取决于当下的选择。

  “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中国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主席如是阐释中国与各方携手前行的真诚意愿,彰显宏阔的格局和博大的胸怀。

  立志不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中国与世界的积极互动不断加深,展现的是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对人民根本利益、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高度负责的大国担当。

  ***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这是在非凡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的深切感悟。

  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今日之中国,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景光明。

  回望来路,中国经济在融入世界中实现腾飞,生动诠释了“开放则兴、封闭则衰”的历史规律。展望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必将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新时代,共享未来。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大江大河奔腾不息,合作共赢大潮浩荡。一个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中国,将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不断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1 2 共2页

编辑: 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