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湘江边旧书摊,既为城市留下靓丽文化风景,又帮助一批低收入群众就业增收。”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讲述了株洲市改造湘江边旧书摊的故事,认为城市管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科学治理促群众乐业增收。
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千里之外,株洲当地媒体的报道与代表的呼吁、建议“隔空对话”——“5月24日傍晚,太阳落山,微风渐凉,株洲湘江边的旧书摊也开始热闹起来。49岁的胡前飞准时骑着三轮车,来到湘江边。他将一本本年代不同、新旧各异的书本,熟练地摆好,开始了一天的营生……”
旧书摊,是不是很温情?是不是能勾起很多人关于旧时光的某些情怀?
世间温暖,如同贩夫走卒琐碎的谋生,会不经意地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本书,温情常常在“不足道”处释放或消弭。
摆好摊的胡前飞从手机里读到政府工作报告——“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这让他很有感触,并想到自己的经历。
他是下岗职工,好书。下岗后收购旧书临街售卖,没有经营许可,也没有固定摊位,常常和城管“打游击”,收入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直到2011年,几名爱书之人发起“湘江边的旧书摊”,他便将摊点迁移至江边。
在这条200米的街市上,几乎每个摊主都有着和胡前飞差不多的经历。据旧书摊管理人员介绍,“下岗职工、低收入群体,几乎是所有摊贩的标签。”
阳卫国代表在发言中提及,株洲市几年前搬迁清水塘工业区,涉及十几万名职工和几百家企业,没有发生职工闹事。我也曾多次去株洲采访,深知这种“静悄悄”的城市转型背后,有各级党政和工会组织大量细致的工作,包括制定政策和营造各种环境,帮助职工转岗、再就业、自谋生计。湘江边上的旧书摊,正是其中的注脚之一。
小摊小贩的生计背后,既艰辛,也充满尊严。对这些人的生意,是一味驱赶、一关了之,还是鼓励发展、规范引导?株洲市选择了后者,并且为旧书摊专门规划、建设了遮阳雨棚,增加了木座椅,抬高了木栈道……
“夏能蔽日,冬能躲雨,夜里有灯,看书不暗”。小小决策,让数十个家庭的营生从此有了依靠。
今年的全国两会,有人统计,出现得最多的词是“人民”,同时,与个人权利息息相关的民法典草案也提交大会审议,人们期待这是“一部能激发全社会活力的民法典”,期待它的施行能够印证立法的初心——人民至上。
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多少大事,但老百姓的权利没有一件是小事。把基本民生的底线兜牢,把群众关切的事情办好,才能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实到方方面面。从成都的地摊到株洲的旧书摊,让人不免一再遐思和感悟,既合人情,又有法度,人们生活的空间才会更充满温情。
建筑学者何志森曾用四年时间跟踪一个围墙下买盒饭的小哥,观察他如何“用一根晾衣杆就捅破了设计师的围墙”,并写成博士论文。他从此致力于教育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在设计中考虑小贩子这样的群体。
这也让我想到了新基建。新基建提供了各种应用场景: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生活越来越便利,生存越来越多样化,“新基建”引领人们走向智慧生活,但官员心中,除了装满关于未来的蓝图,也要更多地装下百姓居家过日子的柴米油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