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首次写入法律意义何在?-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今日推荐

“网信”首次写入法律意义何在?

王书央
2016-01-05 15:23:48  来源: 海外网

  “网信、电信、公安、国家安全等主管部门对含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内容的信息,应及时责令有关单位停止传输、删除,或者关闭相关网站、关停相关服务。”

  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明确规定网信主管部门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网信”二字首次出现在法律中。

  网信工作二字出现在国家法律中,意义不同寻常。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恐怖主义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网络恐怖主义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反恐的新战场。在这样的背景下,“网信” 部门的责任在立法中出现,体现了网信工作在国家反恐怖主义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那么,“网信”首次写入法律究竟有何意义?

  首先,“网信”写入法律为网信系统依法治网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组长习近平曾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信工作在保障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网信”写入法律对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然,“网信”写入法律也是对网信工作的认可。“网信”这一概念的出现,主要是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之后。领导小组和中央网信办成立以来,网信工作成效显著。如今将其写入法律,反映这一工作已经受到人民的认可、社会的认可、国家的认可、法律的认可。

  同时我们看到,网信写在电信、公安等部门之前,也体现网信部门在相关工作中起到牵头和统筹协调作用。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鲁炜曾表示,互联网不能成为违法犯罪活动的温床,更不能成为实施恐怖主义活动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首次将网信工作写入法律,必将为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维护网络安全保驾护航。(文/王书央)

编辑: 丁斌斌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90后女博导,学术之美更应点赞

    又一个90后女博导网上走红!据南方医科大学官网9月16日更新的信息显示,出生于1991年的女博士李琳已于2019年7月起任基础医学院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这是继浙江大学女博导杨树等人之后,又一个刷爆朋友圈的90后新生代。

  • 佩洛西,停止你的怂恿与鼓噪!

    自6月香港出现暴力违法事件以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恐怕是西方政客里上蹿下跳忙得最欢的人之一。日前,佩洛西又在华盛顿接见窜访的“反中乱港”分子黄之锋之流,并对他们的祸港行为“大加赞赏”,极尽怂恿之能事。

  • 感悟高伯龙的“激光人格”

    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毕生致力于激光陀螺技术的科研攻关。尽管世间已无高伯龙,但人们赞誉他是“一束永不消逝、至纯至强的激光”。

  • 【绿色发展70年】“人民楷模”王有德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首次授予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