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成就更好的自己-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文体

仪式感,成就更好的自己

致远
2019-11-12 09:01:53  来源: 人民日报

  完善人格塑造,体育仪式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作用

  刚上二年级的孩子,被选入参加学校棒球社团,一周练习两次,有时周末还有教学比赛。训练内容包括传接球、挥棒跑垒等,此外还有一项仪式——在每堂训练课的最后,所有队员排齐队列,大声喊出:“感谢场地、感谢教练、感谢家长、感谢队友。”孩子们一边致谢,一边脱帽行礼、与队友击掌。如果声音不齐、不够洪亮,击掌不够默契,教练都会要求重来,直到符合要求才会让孩子们解散,一堂训练课到此才算正式结束。

  坦白说,这最后的环节有时会让着急接孩子回家的家长觉得有些拖沓,但是对一个运动项目来说,仪式感不仅是体育文化的显性表达,也是进行体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击掌、脱帽是对队友在训练和比赛中付出的尊重和致敬;“表达感谢”是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全社会的帮助。这些运动感悟和训练比赛一起,才是参与一项运动的完整收获,哪怕孩子将来没有从事与体育相关的工作,但追求卓越、尊重他人、回报社会等价值理念从小时候开始就在心田根植。

  事实上,无论是校园体育课教学,还是校外体育机构培训,青少年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或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从“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到“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以体育人的理念得到积极尝试和践行。

  坚持刻苦练习,锤炼永不言弃的顽强意志;挑战强大对手,培养跌倒重来的勇气……参与体育运动所带来的益处,绝不止于强身健体。完善人格塑造,体育仪式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作用。这些做法和理念也已被广大学生、家长和学校所接受,成为教育手段、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体育赋予人们一面握在手里观照自己的镜子”。青少年的成长,对超越胜负的体育仪式感有着更多需求,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个性与天赋由此受到启发、匹配,成就更好的自己。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网红梦”别做成白日梦

    继不粘锅直播“翻车”后,以“带货网红”为人所熟知的李佳琦又一带货直播被曝存在虚假宣传问题。据悉,李佳琦曾直播一款名为“阳澄状元蟹”的商品,但店内的多条差评显示出虚假宣传、螃蟹难吃等问题。

  • 伞开云端,强军有我

    李振波1978年入伍,是一名从事空降空投事业达40余年的“老伞兵”。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为侦察灾区情况,提供救援信息,李振波带着一支小分队跳翼伞先下去,成为“伞降第一人”。

  • 致敬最美逆行者

    脱下了“橄榄绿”他们是人们眼中的逆行者也是人们心中的“蓝朋友”他们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也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组建一周年的日子一起致敬最美逆行者!

  • 榜样是“看得见的精神风貌”

    时代进步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来推动。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