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病毒,陈薇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网评

民生

对战病毒,陈薇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张强
2020-06-29 19:23:59  来源: 科技日报

  “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这是陈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她看来,下先手棋,打主动仗,是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追求,更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6月22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陈薇团队关于新冠病毒抗体研究的又一项重磅成果。

  此时,距离她受命率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赶赴武汉,展开应急科研攻关还不到5个月时间。

  陈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

  她开始与时间赛跑,

  与病魔较量。

  3月16日,陈薇团队研制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4月10日,完成疫苗Ⅰ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

  4月12日,疫苗开展Ⅱ期临床试验,成为当时全球唯一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速度不可思议,但熟悉陈薇的人却知道这是常态,也是必然。

  还记得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凭着科研直觉,她预判自己正在攻关的ω干扰素对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

  为了验证这一判断,她主动请缨,率课题组第一时间进入生物安全三级负压实验室,与当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零距离接触。

  身着厚重防护服,一般人在这个实验室里待上五个小时,就会缺氧头痛,但陈薇坚持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不仅如此,为了能在实验室多工作一会,她在进去之前不吃不喝,还要穿上成人纸尿裤。

  最终,她带领团队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这是陈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她看来,下先手棋,打主动仗,是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追求,更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鼠疫、炭疽、埃博拉……陈薇的研究对象称得上“可怕”。她却觉得,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是国家安全的隐形威胁。为国家铸造“生物盾牌”的强烈愿望,促使陈薇在生物防控战场开展前瞻性研究,愈战愈勇。

  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

  2014年初埃博拉疫情暴发引起全球恐慌。当年12月,陈薇团队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同时也是首个冻干剂型埃博拉疫苗。次年,陈薇团队就走进了塞拉利昂,在当地开始了Ⅱ期临床试验。

  这样的速度令人振奋!

  究其缘由,早在2006年,大多数国人还不知埃博拉为何物时,陈薇就敏锐地认识到,“埃博拉离我们也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为此,她对这个烈性病原体提前展开相关研究,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

  有人问她“埃博拉是什么?”“你做埃博拉疫苗有谁用?”当时陈薇没有回答。

  疫情暴发后又有人问,“如果没有埃博拉疫情的暴发,你们做的事情岂不是白做了?”

  陈薇回答:“如果疫苗没有应用,我觉得很庆幸,至少全世界人民都是安全的。这种事情对我们来说是常态。很多前辈、老一辈科学家,我不知道他们一辈子在做什么,但我知道,一旦国家或军队需要,他们总能拿出并展示出军队的力量,无论是SARS、禽流感、汶川地震、奥运安保,还是埃博拉疫情。”

 当地医务工作者兴奋地把陈薇抛向空中,庆祝埃博拉疫苗在非洲开展临床试验取得成功(2015年11月10日 张学文摄)

  正因如此,新冠肺炎疫情袭来,陈薇带领团队再次创造奇迹。

  “作为军人,只有两种状态,一个是打仗,一个是准备打仗。在疫区,就是要打仗的。而准备打仗,就是此前我们在科研工作中的积累,包括技术方面的储备。在当前这种关键时刻、危难时刻,我们一定要把以前‘养兵千日’所有的‘兵’动员起来,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眼下这场特殊的战争之中,为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就是陈薇!

编辑: 王铉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