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克难题,抢抓经济发展“新窗口”-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财经

强信心克难题,抢抓经济发展“新窗口”

毕家朔
2020-04-20 14:31:57  来源: 华龙网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从数据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但整体来看,一季度我国经济社会总体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尽管数字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担心,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庞大的经济体展现出巨大的韧性——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正因为有了强大的“自愈”能力,我国经济也给世界发展带来了一定信心。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对中国经济就寄予厚望,在预计全球经济今年增长-3%的同时,还预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长1.2%。这也说明,中国经济保持正增长,不仅国内有信心,国际组织也普遍看好。

  认清形势,准确判断,方可有的放矢。一季度我国经济表现,要将其放在疫情防控大环境下来看,要将其置于全球疫情扩散蔓延、世界经济遭受巨大冲击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在全球经济踩下“急刹车”的情况下,我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建设,艰难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保障了14亿人的基本民生和经济社会正常运转,实为不易。但同时,问题短板也需正视,唯有在不断解难题、补短板中提升自身发展实力,在准确把握形势、抢抓发展机遇中赢得先机,才能有效回补经济发展的“缺口”,提升综合发展实力。

  立足当前,尽管我国国内复工率保持在高位水平,但世界经济“命运与共”,全球产业链紧密相扣,任何一域的停摆和困境都会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传导效应。目前已经表现出来的是,全球物流受阻、市场需求被抑制,国际贸易持续下滑,企业订单不同程度减少。疫情无情来袭,市场情绪带来的经济“变脸”,无论是我国,还是国际社会,都将为此付出短期的经济下跌代价。对此,各行各业都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来迎接挑战。

  放眼长远,我国经济内生动力强,“基本盘”稳而健,疫情影响掀翻不了中国经济的“底盘”。随着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5G网络发展、“新基建”建设、重点项目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等举措付诸于行,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加速修复,一些被压抑的经济活动正在释放,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从一季度经济数据看,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明显收窄,表现出回暖的积极信号。与此同时,从全国的经济“图谱”看,先导产业引领发展、传统产业赋能升级的驱动力正在释放,特别是高技术、电子设备制造业、互联网经济等领域增势明显,都将有助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培育成势,无不为我国经济持久发展打开了“新窗口”。

  因此,从短期看,经济“阵痛”在所难免,但从长远看,中国经济依然动能十足、前路依然开阔、未来十分可期。当务之急,便是要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统筹谋划、科学施策,以实干增进信心、以发展增强实力,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坚决维护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历经无数次狂风暴雨,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依然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淡定从容,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战略定力,蕴藏着巨大的内在潜能和回补韧性。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就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推动中国经济的大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200家企业的大部分员工医疗费无法报销,不是小事

    据《工人日报》4月19日报道,在大量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沈阳市总日前发布了2019年度《沈阳市工会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蓝皮书》,指出了全市劳动关系领域存在的8个问题,并相应提出了8条对策和建议。

  • 中工时评:摘牌“和谐劳动关系”不达标企业,也是一种积极作为

    今天的《工人日报》二版头条报道,近日,2019年“上海市和谐劳动关系达标企业”名单对外公布,2287家企业上榜。同时,因复审未达标,19家企业被取消了“上海市和谐劳动关系达标企业”的招牌。

  • 中工时评:努力发挥好工会消费券的“乘数效应”

    工会消费券的发放,对于提振消费信心是明显的,工会会员数量庞大,消费的规模效应显著。另外,工会会员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消费券不仅能最大程度地覆盖到职工群体,其使用的范围也更为广阔。

  • 中工时评:瑞幸造假给资本市场上了一堂警示课

    曝财务造假22亿元人民币后的一周时间,瑞幸引发的资本市场“余震”不断。在“全球最快IPO公司”的光环下,这家咖啡公司的造假事件迅速成为广泛关注的公众事件。在舆论的放大镜下,做空机构、相关中介机构,甚至一款相对冷门的保险——董责险(董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都被迫“出圈”。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